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范苑苑

范苑苑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们生态城市理念的深入,生态城市规划以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本文分析了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并探讨了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交通

一、传统城市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途径具有多重弊端,如:“人口规模预测—用地规模确定—土地利用编制”的传统方法过于局限于“规划边界”的内部,缺少对区域、城乡、人居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关注;城市巨系统的复杂性,使预测难以精确,导致规划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偏重建设用地规划,将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总体规划等的次级内容,缺少对非建设用地的重视等等。伴随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诸多新的规划编制要求、规范、标准和指标将推出,这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途径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城市规划向生态化转型,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必要性益发显现。

二、生态理念与生态城市规划

所谓生态理念,就是人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生活环境,对于自然界,我们要尊重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工业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而对于生态理念在城市上的表现,则可归结为可持续的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城市经济、生态城市社会、生态城市环境、生态城市文化等内容。生态城市经济是复合共生的,是多种产业结构的高效集成,发展朝阳主导产业,产业集成围绕核心生产要素,保持有机联系和复合平衡,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生态城市社会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的结构,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保持平衡,人口密度分布合理。生态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生态城市文化是整个城市的灵魂与核心,是文化个性与文化魅力的高度和谐。

三、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生态理念首先要求对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明确保护的范围和等级,重点是结构性的生态保护区、廊道、斑块;实施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强制性保护,加强对水、土、生物、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严禁随意砍伐,对城区具有生态屏障作用的林地,要加强保护和管理,防止生态破坏,严格监管;加强对河流,水库周边的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其次是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保护性修复,以维持正常的自然演进过程,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绿化植被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对动植物生境遭受破坏的地带实施抢救性修复;对水域周边地区加强生态修复。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三)城市绿色交通工具规划

经济与社会生态规划理论导向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致力于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约建设维护费用,进而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1、重视土地高效利用

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并没有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没有和创建走廊式的公共交通系统有机结合,因此很难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线路也由于没有足够的客流量导致运营上的不经济;(2)土地利用尤其是在公交车站周围,没有很好的空间布局,以至于很难达到理想的公交出行率;(3)建造功能单一而且通常相隔距离遥远的社区将产生大量的通勤交通出行。工作人群现在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上下班的路途中,不必要的社会总体资源消耗因此上升。此外这种交通出行也会在上下班时间产生潮汐现象,也限制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因此,考虑交通问题不能将交通单纯的孤立起来考虑,而是要将其与土地利用密切结合起来考虑,尤其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将来再造成由于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所引起的交通问题。

2、道路布局的多样化、网络化

由于交通方式的多样化,相应的道路形式也就形成多样化的布局。路网的分级比较均衡,密度也高。有快速路、干道、次干道、支路、自行车道、步行路、公交专用道等,等级完备,形成网络化的道路布局,对交通量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堵车的可能,提高了交通效率。由于道路性质划分明确,各种交通方式可以方便地分流,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和堵塞的发生,而且也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

3、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绿色交通体系是生态规划理论导引下的理想模式,其核心本质是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现长距离、高强度的出行需求主要由公共交通承担,短距离、衔接性的出行需求则由自行车加步行的慢行方式解决,小汽车交通不再承担主要出行功能。

以某带状城市特殊的土地利用形态和交通特征为例,在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总体思路指导下,该城市提出“四重轴线”的生态交通网络总体布局方案。四重轴线分别是公共交通轴线、慢行交通轴线以及其他机动车交通轴线。

(1)公共交通轴线:沿带状城市纵向发展轴组织公共交通,构建公共交通廊道,串联城市纵向发展片区,引导带状城市片区式用地布局结构的形成。

(2)慢行交通轴线:沿带状城市中心河流或者两侧山体组织纵向慢行交通轴线,同时利用城市道路、排洪沟、上山小径向城市生活区延伸,承担步行休闲、接驳公交及短距离通勤功能,引导带状城市各个片区内形成步行尺度单元。

(3)其他非机动车轴线:外绕城市建成区,并通过主、次干路与公共交通轴线相衔接,承担片区间小汽车通勤、分流过境交通及货运交通的功能。

(四)生态产业建设规划

生态产业的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的是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条件,结合城市自身的环境资源状况、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生态产业建设规划要与生态单元的建设紧密相连,深入分析生态单元的经济功能定位,确定地区间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的优先顺序,必须对重点地区或生态单元的产业结构进行重点规划与建设。进行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高效循环利用资源。循环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3个层面,即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领域及园区层面、宏观—地域和社会层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与建设。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经验,结合具体的产业结构特点,循环经济建设一般在以下领域优先开展:(1)发展循环经济的机构与制度建设;(2)传统产业及行业的生态化改造;(3)传统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及园区生态化建设;(4)绿色能源战略;(5)废物资源化;(6)绿色商业计划等。

参考文献

[1]刘存发.概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J].华中建筑,2014年12期.

[2]乐淞.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