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罗玉荣

罗玉荣(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永乐镇华润百色希望小学广西百色533021)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0-030-01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厌学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小学生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如今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现象的存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也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矫正厌学心理,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着从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农村小学生家庭的因素是造成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农村家长落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许多农村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许多观念都比较落后,“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得到广大农村家长的认可,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许多家长便宁愿孩子少读点书而出去赚钱,农村有一说法“多得不如现得”,正是很好的体现,这对小学生学习影响很大,厌学成为必然。在农村还有一些家长都坚信“黄荆棍下出人才”,认为孩子的成绩是打出来的,一旦孩子考得不好便棍棒招呼,孩子形成考试恐惧症,从而导致厌学。

2、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1)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赌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不时流露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农村家庭许多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对孩子不闻不问或是很少关心,孩子在家成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甚至有的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造成小学生性格孤僻、自卑等,从而导致厌学。

(3)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百般顺从和宠爱,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使得小学生从小便养成享乐主义,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便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厌学。

(二)学校方面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里的一切不合理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厌学。

1、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偏低、学科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就教师个人素质而言,受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物质条件、个人修养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效果一般,工作积极性欠缺,这也会助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2、师生关系不良。一些教师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讨厌学习,甚至公然与老师对抗。

(三)社会方面因素

受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由于在信息网络时代,小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其中有高尚的、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网吧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传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

二、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积极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培养自信。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发现自我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悉心照顾那些厌学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成为被遗忘的人,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应及时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给予赞赏,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校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信。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的独立而准确的认知水平。心理咨询老师或班主任每周可以利用一节晨会时间开设心理教育课,对班级里出现的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调节和纠正。同时,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以英雄、模范、先烈、名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设计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开展“我心中的偶像”、“我最崇拜的一个人”等主题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以追求完美的人生、完整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厌学情绪的滋生。

3、家长和学校携手共同管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两处环境。家长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校、家庭要联手,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携手共管的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兴趣等,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精神境界高,勤奋好学,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多为孩子着想,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多与之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期望要客观、实际,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育过程中,对厌学的孩子切忌急躁粗暴,但也不能一味迁就,要帮助他们明确的努力方向。作为学校,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交流教育经验,树立家教典型,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