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奏鸣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1

“回归生活”奏鸣曲

秦晨

——音乐教学方式的经典之作

秦晨浙江省瑞安滨江中学325200

一、呈示部

1.主部:在生动的生活中选取音乐知识,引入教学活水。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一味地去教学,而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此,传统课程不得不被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中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的新课程所代替。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如在“认识音的强弱”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和经验,把碗、盆、筷子等等生活中常见的廉价、废旧的物品搬到教室中,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动手探索、亲身体验并且自己制作沙球,一起用音的强弱来讲演故事,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深切体验到了“音的强弱”这一音乐知识。

2.副部主题:把生活作为音乐教学的背景,开放教学的空间。传统的音乐教材本身结构单一而且落后,对于这些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驾驭和运用。因此,当学生用书本知识去处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所以开发新的音乐教材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如我在自己设计的《运动的旋律》一课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生活中喜爱的体育活动——跳绳、打篮球、健美操等运动形式带入音乐课中,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感到这样的音乐课充满了新鲜感。特别是在他们熟悉的运动项目中发现了音乐的踪影以及用怎样的音乐才能更好地服务运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不仅明白了音乐来源于生活,并且音乐时刻为生活服务着。

3.结束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除教师和学生本身外,还蕴藏着其它极其丰富的资源。如学校广播站、网站、图书馆、各种音乐社团、地方民歌、戏曲等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孩子的音乐思维,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音乐教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如在上《我心中的贝多芬》时,我就充分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学校广播站播放的有关贝多芬的一些作品,图书馆、网站上有关介绍贝多芬事迹的文章、图像中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下自己对贝多芬的初步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本课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我把一首不冠以曲名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贝多芬的认识和生活中的已知经验为乐曲命题,结果学生的答案都非常接近原题而且具有创意,课堂气氛也由此变得非常活跃。

二、展开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才能更好地回归生活

过去的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要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等等,使得音乐课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无形的伤害和扭曲,也使得部分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反感情绪。因此,素质教育的实践亟待音乐教学早日实现由教学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

1.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境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

2.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生活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在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演唱民歌到增加打击乐器的伴奏以增加民歌演唱的效果再到学习民间的歌表演,当然最好能在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鼓励学生关注搜集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尽量多参与社区和乡村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3.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欣赏了《让世界充满爱》等一些蕴含着教育性的歌曲后,假如采取一味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很茫然,而身边鞠躬尽粹辛苦工作的老师的先进事迹、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鲜活例子使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此基础上再以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发扬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以及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而且在潜意识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再现部

总之,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世界,是一个可以“探索”、可以怀疑的世界。音乐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当中,创立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课程,才能切实实现音乐教学多样化,而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和快乐,才能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所以说,只有奏响“回归生活”奏鸣曲,才能使回归生活的音乐教学方式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

[1]《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2003,4。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4。

[4]《走进新课程——与课堂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