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陈丹

陈丹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029-01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对现有的德育教育进行优化,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德育;导师;班级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时间,学制长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学分制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德育的重要阵地——行政班级的作用将弱化。

在学分制条件下,同一个班级的同学,甚至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变成常态,行政班级的作用弱化,冲击了传统德育的组织基础。同时,行政班级作用弱化,使以班级和团支部为主要依托的集体活动组织难度加大,大学生团体归属感减弱,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面临方法的转变。[1]

(二)德育的重要主体——班主任队伍的不稳定。

在长期的实践中,班主任一直是我国高校开展德育的骨干力量。但班主任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且收到的成效较慢。在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阵地——教室不复存在,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因此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而教师教学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硬性指标,也是教师晋升和考核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使得教师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这将带来班主任队伍的不稳定。

(三)德育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面临新的挑战。

社团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组织,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作为课堂的补充。然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一些同学追求修读更多学分或追求更短的时间毕业,势必导致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减少。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团建设,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的德育寓教于社团活动中,是学分制下必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二、传统德育教育的继承与优化

(一)德育的重要阵地——继续发挥班级作用。

尽管班级的作用有所削弱,但在新生刚进校和基础课学习阶段,班级仍有较大作用。学校在新生进校时仍以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班级,尽量把基础课、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并基本实行学年制的统一教学计划。这样让大一新生在进校时能了解学校的专业、班级、教师情况,同时也增强了新生对团体和组织的归属感。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将班级作为导师组的补充,共同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

(二)德育主体范围的延伸——树立大德育理念。

1.发挥专业教师作用,提高德育的学科渗透功能。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学校教育实践为专业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不负责学生德育教育。在学分制条件下,发挥专业教师作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能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德行修养,提高理论和认识水平,将德育的精髓和内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2]

2.发动全校力量,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理念。

德育教育传统上主要以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而与教学、科研、后勤、行政部门关联性不强。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员有限,不能够时时追踪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的压力过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加强德育打环境建设,实行全员育人。第一,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将德育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中,实现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第二,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决策与管理。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学工人员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实现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第三,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用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质影响、感染学生,做到服务与育人相结合。[3]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经有清洁阿姨用她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所有大学生的案例。

(三)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课堂的优化。

两课是德育培养的主要教学渠道。在学分制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可见,在学分制条件下,应该坚持两课作为必修课的地位不动摇。同时,引入选择和竞争机制,课程不能选择,但是教师可以选择,可以把两课的任课教师人选扩大到所有教师和辅导员。[1]教师的可选择性,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促使两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授课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尝试新颖的教学形式,改变德育教学内容,使两课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4]

三、学分制下德育工作的创新

(一)发挥导师作用,注重导师身正示范。

在学分制条件下,各大学都实行了导师制,即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就业等提供指导意见。导师指导学生选课,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困惑答疑、目标定位、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定期与学生见面,通过座谈会、咨询会、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动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就业提供指导与咨询。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导师组的同学能够经常进行交流,导师有条件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和思想行为的指导过程中。

导师可以将所带学生群体为管理单位,选举学生干部,制定学习计划、开展活动。[5]这样,同一个导师组的同学接通过开展的集体活动,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在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应注意自身的身正示范。实践证明,利用说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能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高他们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二)抓好学生宿舍区和学生社团,开创新的工作模式。

由于班级的地位将弱化,学生除了课堂以外,活动时间最长的将是宿舍区,因此要开辟德育的新阵地。在公寓中建立学生自律组织,通过公寓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公寓的日常活动,并将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德育测评体系和评优评先的考核标准。如果学生在公寓中违反公寓文明建设,则引入适当的惩罚机制。一方面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律,促使学生自我行为的规范。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集体,它将发展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渗入社团,在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扩大党建、团建工作的辐射力,同时促进社团活动的开展,使社团工作与党建、团建互相促进。[6]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党团活动,融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三)引入德育学分制,做好德育的量化与测评。

德育测评是对班级每位学生建立在一定时期的校表现,如学习、生活、劳动、活动、人际、遵章守纪、好人好事等方方面面的行为予以记载并进行分类量化考核、综合评价。德育测评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每一位同学的德育表现量化,同学之间具有可比性。可以使同学形成一种竞争、对比的局面。德育测评注重学生的动态管理和动态评价,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良好作用,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德育测评和德育结果公布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德育的一个教育过程,它树立学生的正义,促进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管理。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以取得学分为目的,也可能会引起学生重学分,轻德育的状况。因此,尝试将德育考评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基础德育分,鼓励学生在修满基础德育分的前提下选修奖励性质学分。基础德育分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政治学习活动、团组织活动、集体活动、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每一个项目都设定量化要求。奖励性德育学分是对参加一定集体活动达到一定指标或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以及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性德育学分。德育学分对能够外化为一定行为的德行进行量化评价,并给与相应的学分,需注意的是某些品德是不能够外化为行为的。因此在建立德育测评体系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7]

参考文献:

[1]朱平、闵永新,学分制:德育创新的契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杜维彦,高校学分制德育体系的基本构想,载江苏高教,2005年第2期。

[3]刘佳,董竞竞,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刍议,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期。

[4]王曾,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载黑河学刊,2009年第5期。

[5]胥学峰,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工作探究,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

[6]冼季夏,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8期。

[7]袁长青,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建构,载教育导刊,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