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城美术团体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桂林文化城美术团体研究

刘洪春

刘洪春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抗战时期,众多美术家云集桂林,抗战美术运动波澜壮阔,盛况空前。为桂林美术团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赋予抗战美术团体强大的革命性与斗争性。他们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并积极举办各种画展、创办刊物、出版著作、开展学术研究推动了全国抗战美术运动的发展。桂林美术团体的文化救亡运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桂林;美术团体;文化城;革命性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向来是文人墨客游览的好地方。但是当民族危机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乌云已覆盖漓江两岸的时候,桂林已不再是世外桃源。那里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发出了“最后的吼声”,抗战的号角吹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七七事变”之后,由于北平、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沦陷,全国各地的美术家云集桂林,抗战美术运动波澜壮阔,盛况空前,美术团体如雨后春笋,在街头出现了抗战宣传画,在剧院里演出了抗战戏剧和歌咏,抗战的文学与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上面,抗战木刻也得到展览。八年抗战期间,桂林这座古老宁静的城市,一跃成为文人荟萃、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繁华都市。他不仅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著名城市,对整个抗战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抗战时期的桂林,艺术名人云集,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空前高涨,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被誉为“文化城”。生活在“文化城”时期的秦似曾说:“桂林文化城对于在抗日大后方宣传抗日,宣传团结进步,宣传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同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紧密相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的,是占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的。”1938年冬至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的六年间,桂林的文化事业相当发达,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当年聚集桂林的知名画家多达250名。美术团体、院校如雨后春笋,美术刊物、专著逸出,美术团体、院校多达40多个,创办刊物26个。聚集了如黄新波、李桦、丰子恺、廖冰兄、徐悲鸿等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成立的艺术团体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中华木刻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中华全国漫画家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等。这些团体,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举行各种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开办文学讲习班和艺术训练班,还组织文艺工作者赴前线慰问,进行战地采访,有不少活动意义深远,影响颇大。出版发行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先后在桂林创刊和副刊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艺术类刊物有《木艺》、《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战时艺术》、《音乐与美术》等。抗战时期桂林举办的各种画展多达240个,几乎平均每年都有30多个画展举办。例如1943年元旦,同时举办的画展竟多达六七个,次数之多,实属罕见,可谓盛况空前。其中影响较大的画展有: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木刻展、第一届全国漫画展、全国木刻十年纪念展、筹建工作室募捐美展等系列展览活动。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等城市相继陷落,而桂林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广西内陆东北角,未受到太大影响。因此这里便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的临时避难所,而且成为连接大后方和其他地方的中转站。当时桂林的交通十分便利,拥有相对完善的交通网。如有铁路连接西南、华中、华南,战略上可进可退,南下香港南洋,西转昆明重庆,均有回旋的余地,不想重庆隅于偏远一角,进退颇为不便,因而人们愿集结于此。再加上桂林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大量天然溶洞,为人们躲避敌机的轰炸提供了天然的“防空洞”,使人们拥有相对安全的工作学环境。桂林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大批文学艺术家们出于安全、工作环境、经济能力等诸方面因素考虑,选择留在桂林,而不再愿意跋山涉水西进。据统计,当年在桂林较知名的艺术家就多达二百五十名,几乎集全国文学艺术界名人于一地。其中,著名木刻家有:李桦、赖少其、黄新波、刘建庵等;著名漫画家有:叶浅予、廖冰兄、余所亚、特伟等;著名国画家有:徐悲鸿、丰子恺、张大千、何香凝、赵少昂、李可染、关山月等。如此多文化名人齐聚居桂林,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报界评价:“留桂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和量有一个时期占全国第一位。”他们大都目睹过烧焦的国土,血染的山河,耳闻过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隆隆的炮声。国恨家仇唤醒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解放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在他们心理扎下了根。这是一支强大的文化艺术骨干队伍。他们抱着“艺术救亡”的理想,在桂林成立各种文化艺术社团,举办各类文学艺术展览,创作大量反侵略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文学艺术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同舟共济,有力地促进了桂林抗日文化艺术运动的蓬勃开展,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

结语

抗日战争,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是一场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决战,而且是唤起全民觉醒、促进革命文化的原动力,它在我国现代文艺史上谱写了极光辉的一页。抗战期间的桂林各美术团体成为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文化战士中一员,他们为了消灭法西斯走到一起,以笔带枪,忠诚的履行了反战的神圣职责;那些不能直接参战的,则以他们的文艺作品,通过不同的渠道,汇入到这股反战的洪流中来。当时的桂林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文化的一个缩影,国际文化,在这里进行大融合、大交流,起到了“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09月第一版(上册)。

[2]刘文俊.《抗战文化城的社团》,[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3]曾度洪,覃树冠,魏华龄.《桂林简史》,[M].南宁:广西民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

[4]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5]魏华龄,曾有云.《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1版。

[6]马玉成.《抗战旌旗汇桂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注:本课题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SW201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