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歌教学中的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品味诗歌教学中的美

郭文慧

郭文慧

〔摘要〕诗歌是文学中最优美,最灿烂的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和新教改的过程中,各版本的语文新教材都加大了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的比例,再次确定了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这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高度和要求。教师应该从审美入手,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我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1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绘这样的图画: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乒,山中更显一片空寂。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反射皎洁的月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了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船使水上的莲叶摇动起来。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感到趣味无穷。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例如在学习《词七首》之前,我教学生学唱了《虞美人》这首词,出乎意料的是,一石激千层浪,学生纷纷要求学唱七首词,我借机告诉他们:有些词谱已经失传了,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唱歌,那就自己结合词的内容给词谱曲,然后评比谁的作品优美动听,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我认为,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配以全诗的内容,不论他采用何种曲调,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了学生对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3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力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的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思乡的忧伤蓦然涌上心头。努力之后,仍然得不到回报,学习的压力让人难于呼吸,一个人身处异地,更是空虚郁闷,百无聊赖,为了排解这些哀愁,我只好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啊!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我只是想找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只是感到四周冷冷清清。所以,无论是什么景象,在我看来,都是暗淡无光的。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水到渠成了。

4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感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学生通过查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5从联想和想象的角度创造诗歌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即可完成。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生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古寺呢?寻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然,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并不是摒弃对诗歌的背诵、朗读与默写,而是在感受到深刻的内涵后,让学生更乐意和更容易朗读与默写,这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新,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也都是徒劳的。诗歌是美的,而注重教学艺术之美,则能更好的激发出美的感受,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真实感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