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相昌京

相昌京山东省胶南市第二中学266400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些特点:内容多、规律多、特例多、记忆的多、实验多,也有许多要靠学生死记硬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学化学有点难,老是记不住,就是学了有时应用不了,缺乏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一、化学实验生活化设计

从近五年的高考实验题型分析和高中化学教材改革变化来看,实验题型和实验素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1.生活现象的生活化实验设计。日常生活中,饮食上一些变化现象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其实,有很多的变化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得到我们的答案。

例1:“苹果汁变色实验”。

[实验用品]青苹果、维生素C药片、榨汁机、无色玻璃杯等。

[实验过程]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就会变成黄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

[教学用途]该实验内含的化学知识包含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该实验既可以适合于铁内容的教学,也可以适合于氧化还原知识教学。作为教材教学的实验补充作用,如果把它与例1结合,还可以延伸到生物学科教学中维生素C的重要生理功能(还原性)的认识。

实验设计的意义:这一实验不仅提供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看待化学的视角,而且是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化学的生活化”处理手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饮食营养价值相关知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实验的用品完全生活化上看,化学实验的开展并非都需要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社会现象的生活化实验设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时常听到一些人受骗上当的事件,对于一些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化学知识的骗术我们如何去识别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这些不良行为,去揭示他们的骗术呢?社会现象的生活化实验设计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情景再现的可能。下面我就例举两个来源于社会中的欺骗现象的实验设计。

例2:“神奇的药品”。

[设计背景]源于生活中的欺骗现象——不法分子声称他们新开发的“神奇的药品”具有排毒作用。

[实验用品]方便面、碘酒、维生素C。

[实验过程]把小块方便面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然后滴加碘酒,方便面会很快变成蓝黑色,然后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并振荡,方便面在半分钟后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烧杯中的碘酒也变澄清了。

[教学用途]该实验承载的化学知识是碘遇淀粉变蓝色的性质、卤素单质碘的氧化性(反应方程式为:C6H806+I2——C6H6O6+2H++2I-)和维生素C的还原性。它可以适合于卤素或淀粉教学,也适合于氧化还原的教学,同时从维生素C角度出发,还能发现一种定量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从褪色现象思考,可以反常规地把淀粉作为指示剂,对指示剂的作用可以有较全面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化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化学问题,主动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化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通过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

密切联系并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平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讲述“强弱电解质”时,教师提出问题:口含话梅为何有长时间的酸味?接着分析:话梅中含有一些有机弱酸,它能电离出H+,刺激味蕾使人感觉酸味,同时唾液中会分泌出碱性物质与酸中和,这样使有机酸继续电离。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问个“为什么”,这是人们永不满足的求知心理状态。

四、联系校园生活记忆抽象概念

化学是研究物质本质特点、物质之间关系的学科,部分化学概念存在研究对象抽象,微观,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相信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记忆能力,老师就得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加强对化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后雄主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试大全(化学实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星主编《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扬州大学,新教材培训,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