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分析

袁炜庆

袁炜庆(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广西南宁530012)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197-0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微创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得出结论:椎体成型术能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椎体成型术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疼痛缓解

我院2003年~2010年共行21例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良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60~81岁,平均78岁。压缩椎体:T81例、T103例、T112例、T124例、L16例、L24例、L31例。患者入围标准:(1)经过6周以上严格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2)临床症状均为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性压迫及马尾综合征等脊髓压迫症状;(3)术前常规行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排除脊髓神经受压,椎体楔形压缩不超过75%,椎体后壁及椎弓根完整;(4)血生化检查排除内分泌、血液疾病等引起的骨质疏松患者,无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1.2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单个椎体采用局部麻醉,多椎体采用全身麻醉。于C型臂X线机正侧位引导下,穿刺针与脊柱矢状位呈15°~20°夹角,经椎弓根投影穿刺直到椎体前1/3处,取出内芯,调好骨水泥至牙膏期后用加压器往病变椎体内注入2~4m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注射的过程应在透视监测下进行,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1/5时应减慢注射速度,一旦发现骨水泥到达椎体后缘时应立即停止注射。体外骨水泥干涸后,拔除注射管观察生命征平稳后结束手术。

1.3术后处理术后卧床4-6小时后可在腰围保护下正常活动,常规应用抗生素2~3d。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当日复查CT以观察骨水泥的分布程度及其向椎体旁渗漏的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及统计学处理采用术前疼痛目测分级评分(VAS)标准评价手术疗效,从0-10分疼痛程度逐渐增强,疗效以治疗后VAS下降程度评定。VAS下降率>80%为明显缓解;20%-80%为缓解;<20%为无变化,VAS上升为恶化。相关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例患者大致恢复椎体高度,骨水泥充盈好,3例部分渗漏椎体前方,2例椎体侧方渗漏,未发现临床症状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感染、肺栓塞等症状,术后第3天均能腰围保护下床活动。术后3天缓解5例,2周缓解13例,1个月缓解3例。患者VAS评分:术前(7.33±1.49)分;术后1个月(1.39±1.19)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随访1年后(1.45±1.06)分,与术后1个月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PVP治疗原理(1)骨水泥凝固后恢复了椎体硬度并增加了强度,稳定椎体防止骨折部位微小移位。(2)骨水泥凝固时释放热量造成椎体内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同时破坏组织内的神经末梢,使疼痛消失或缓解。

3.2手术责任椎体的认定明确责任椎体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多位学者提出MRI在判断骨折椎体是否愈合及选择手术椎体时起重要作用。

综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患者行MRI检查时应加做短TI反转恢复序列(STIR)检查,如果ST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则说明椎体水肿,为责任椎体;当椎体T1WI、T2WI及STIR序列上无信号改变,即使X线片椎体有压缩改变,亦说明椎体骨折已愈合,椎体已处于稳定状态,为非责任椎体。相反对于X线片椎体无明显压缩,但MRI有显著信号改变者应考虑为责任椎体,予以手术。

3.3手术注意事项(1)准确穿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2)骨水泥应于牙膏期注射,当椎体后壁或椎旁静脉丛显影时,停止注射。目前骨水泥注射量还有争论,我们认为注射时不需要强求椎体复位效果,骨水泥注射量达到4ml已经足够。

3.4手术并发症(1)骨水泥的渗漏并损伤神经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渗漏的原因主要与骨水泥太稀薄、注射压力高、手术者过分追求椎体充盈效果所致。(2)迟发性临近椎体再骨折。有研究表明PVP术后新发生的椎体骨折30%-60%发生在临近节段,多见于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2]。(3)腰动脉分支损伤也是椎体成型术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腰动脉分支管径较大的血管变异患者。(4)肋骨骨折、气胸、血管栓塞、脑脊液漏、椎间盘炎也是PVP的常见并发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熟悉椎体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规范手术操作的前提条件下PVP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发的顽固性疼痛及改善脊柱后凸畸形,术后及近期的止痛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刘丽.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杂志,2007,1(1):52-53.

[2]杨如会,沈祥春,任光友等.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6(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