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人格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济水人格化研究

冯军

冯军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文化遗产方向河南郑州450000济源市文物局)

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济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河流,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受到历代帝王的祭祀。济水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精神品质受到历代文人的歌咏,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坛一个重要的创作来源。本文将历代文坛歌咏济水的作品进行梳理,分析济水的独特精神品质。

关键词:济水;人格化;古代文坛

通观古今,会发现历代文坛上活跃着一种奇特的“济水现象”。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写下歌咏济水的诗文,其中固然不乏称赞济水作为一条自然河流造福百姓的内容,而更多的则是在诗文中将济水抽象化、拟人化,比作一位具有完美品格的谦谦君子进行热情歌咏。

一、历代歌咏

南北朝时期,曾经写下著名散文《与朱元思书》的吴均,在其《酬别江主簿屯骑》一诗中这样写道:

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

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

诗意是:要荡舟就应在济水上荡舟,结交朋友应结交具有桂树气质的朋友。为什么呢?因为济水有着清澈的源泉,桂树具有芳香的根茎。作者在诗文中把济水之清与桂树之香等同起来,一起作为文人士子们追求、向往的美好事物,进行热情的赞颂,从中不难看出济水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进入唐代,东都洛阳发达繁华,云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济源与洛阳隔河相望,风光秀丽,文人们常常渡河北上,在饱览济源秀美的山川景致之余,往往吟诗作曲,畅叙情怀。风光优美的济水源头更是文人们流连忘返,热情呕歌的对象。诗人李颀的《与诸公游济渎泛舟》: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

洑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

皇帝崇祀典,诏书视三公。

分官祷灵庙,奠壁沉河宫。

神应每如答,松篁气葱茏。

诗人与朋友在济水之上荡舟游玩,尽情欣赏济水两岸的美妙景色。诗中体现了文人对济水的无限偏爱。

历代吟唱济水的诗文最有名的要数白居易的《题济水》:

盈科不数尺,岩柳难通舟。

胡为来自古,列渎守诸侯?

兹水异乎众,顾我知所由。

至清远外浊,有本其何修。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

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

岂徒宅神物,亦足容虾鳅。

我思古之人,洁志为身谋。

衣冠坐涂炭,恶恶心忧幽。

不但听渔父,扬波自贻羞。

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此诗为白居易游览济源时而作,收录于《济源县志·卷九》,作者先对济水的景象做了一番描绘,济水清浅,夹岸垂柳拂于水面,似乎连小船也不易通过,然后奇笔突起,用自问自答式的语句,叙述济水看似平凡而实不平凡的历史地位。作者故作惊讶地发问:平凡的济水为什么自古以来被列为四渎之一,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祭祀呢?自答曰:这“异乎众”的缘由我很清楚。以下的诗句集中叙述了“缘由”:济水“至清”,远远有别于其他浊流,济水源远流长,扬波千里,直奔东海,不至不休;济水神奇,贯黄河而出于荥,不肯随浊波东流;济水富有灌溉之利,她流经的地方山川改色,变得更加秀美,连气候也因之变得湛湛清明;济水大度能容,水中不仅有“神物”大蛟,连小虾、泥鳅在水里也显得那么逍遥自由。诗的第二层是即景抒情:古代的人一生谋求的是高洁的志向,如果朝衣朝冠坐于污浊的地方,那令人厌烦的心情也是很难受的。如果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只能贻羞于后世。从古至今,人们称赞济水的就是一个字:清。但除了济水之外,我们哪里还能找到济水这样高洁的节操呢?没有,只有这条清济!只有它能永葆高洁,亘古不变。在白居易这里,济水成了具有高洁、顽强品性的完美君子的化身。

唐以后,宋、元、明、清历代诗人都有关于济水的佳作。其中北宋名相文彦博的《题济水》诗曰: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这首诗通俗易懂,满怀深情,高度赞美了济水的善与美——她不但从未发生过水患,甚至连小的波涛也没有。它带给两岸人民的是稻菽千重浪,五谷丰登年。诗中“远朝沧海殊无碍”赞美了济水之顽强,“横贯黄河自不浑”赞美济水之高洁。

从这些诗文中不难看出,济水在诗人们的眼中,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而是一位洁身自好,坚韧不屈的君子,具有文人们无限向往的美好品性。

二、济水人格化品质分析

济水被看作高高在上的神灵,被看作高风亮节的君子,主要是由于其高洁、顽强的品性使然。

为什么济水会具备顽强与高洁的品质呢?笔者认为这是与济水的历史变迁及其独特的流向密不可分的。

首先,济水流量巨大,独流入海主要是在秦汉以前,进入封建社会,济水便开始呈现弱水趋势,流量下降。唐太宗李世民曾发出疑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白居易也曾在《题济水》中写到“盈蝌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宗诸候。”由此可知,济水在这一时期内流量是极其微小的。就流量而言,无法与江、河同日而语,而这一时期又正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在人们眼中,弱小的济水能够位列四渎,独流入海,其精神是极其顽强的,同时,济水时断时续,人们就认为济水可以伏地潜行,唐代大臣许敬宗在回答唐太宗疑问时便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学者郑樵亦曰“济水多涸竭,自今观之,济水劲疾,能穴地伏流,隐见无常,乃其本性,非真涸竭也。济水既伏流地中,则发地皆泉,不特历下清处为然。是故一见为济源,再见为荥水,三见为山东诸泉水,而溢为大小清河,其实皆济水,又何尝见枯竭耶!”清代学者蒋作锦《济水考》亦称“济性澄清刚劲,脉多伏流,时逾太行,时贯浊河,时潜荥泽以东,时涌陶丘以北,断续出没具有天然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济水在古人心目中是被这样看待的:它状虽微细,潜流屡绝,却能曲折千里,独流赴海,这表现出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自然就受到了历史文人的热情歌颂。

济水高洁的品性本于其独特的流向,济水流向不同于一般河流,其河道曾在今天的荥阳附近与黄河发生了交叉,这一点在史料中多有提及:如《尚书禹贡》所记“入于河,溢为荥”;白居易《题济水》“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文彦博《题济渎》“横贯黄河自不浑”;蒋作锦《济水考》“至温县东南入于河逾河百余里,轶出平地,汇为荥泽。”

这些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济水河道曾于今温县入黄河,又至荥阳溢出黄河,以今天科学地理学观点看来,济水是不能被称作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河流的,其黄河以北的部分应看作是黄河的支流,而河南的济水则应是黄河的支津。这种看法今天固然科学、正确,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古代济水的存在,我们的祖先不仅将其看作是一条河流,而且将其列为四渎,并对其进行隆重祭祀,写下大量诗文进行称颂。因此,在古人认识能力能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是应当把古济水看作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河流的。同时,历史上的济水也正是因其这种穿越黄河,溢出后仍然清彻,不被“浊河”所污的特性,才被古人赋予了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并且进一步将之与中国古代仁人君子们所毕生追求和格守的修身准则联系、等同起来进行大加赞扬的。宋代苏东坡“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就须动太行”的名句,正是济水含贞自洁高贵品质的生动写照。

四渎之一的济水正是具有中国古代社会所尊崇的出淤泥而不染,百折不挠的君子性格,这样对水神的祭祀就加上了对水神品格的崇拜与敬仰,使对其进行的祭祀长久不衰,祭祀活动的主要对象已经变成了济水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