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起大型交通事故致心理应激损伤的前期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12起大型交通事故致心理应激损伤的前期心理干预

徐文胜王旭良丁好

徐文胜王旭良丁好(新疆哈密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急诊科839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交通工具数量及种类急剧增多,速度越来越快,人体受到的各种致伤因子损害机会日趋增多,发生损害频率也越来越多,创伤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大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交通事故致使相当一部分受伤人群会伴随创伤而引起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的强度超过安全线水平,将导致创伤心理应激损伤,防治创伤心理应激损伤及时实施有效心理干预救援,在救治躯体创伤同时也争取救治心灵创伤同样十分重要。目的:探讨大型交通事故所致心理应激损伤的早期心理干预,以使患者在治疗躯体损伤的同时治疗心理创伤

【关键词】交通事故心理应激损伤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361-01

一、一般资料:12起大型交通事故致使124人不同程度受到损伤,其中轻微伤48人,轻伤42人,重伤24人,当场死亡6人,救治无效死亡4人。

二、治疗:所有创伤患者均在院前得到了基本救治。包括畅通呼吸道,止血、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四肢固定、静脉输液、吸氧等治疗。同时急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了语言沟通、安慰、姿态调整、行为控制,到达医院后对患者进行了镇痛、镇静治疗,通过对创伤患者的大致评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告知,一方面降低心理危机反应水平,另一方面回复患者自信心。通过急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互动心灵交流与能力构建,达到一种和谐精神状态。

三、讨论:群体损伤作为突发公共灾难事件,有很强的公众效应。处于突发灾难中的受伤群体对剧烈创伤打击,除身体受损外,其行为情绪与思维规律也发生了强烈的震荡与起伏,许多受伤人员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群体损伤在治疗躯体伤的同时早期实施有效心理干预救援,对减轻或消除患者心理应激损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应激反应的研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警觉阶段:突然遭遇创伤时,人体会出现情感休克,情绪紧张度增高。

2、阻抗阶段:由于人体紧张度增高心理防御已建立,此时人体处于高代谢、高灵敏、高反应的心里紧张平台期。

3、衰竭阶段:群体创伤出现的极度应激,心理失代偿出现精神状态的全面崩溃。

根据心理应激的三阶段,我们的心理干预重点在阻抗阶段。警觉阶段是人体正常的、潜在的自我保护阶段,只要应激源消失,创伤得到及时救治,则警觉恢复。衰竭阶段仅在极少数个体中出现,通常讲的心理品质差的人在创伤中不是由损伤本身致死,而是被吓死的。但一般而言,进入衰竭将是渐进性的慢性过程,急性心理衰竭不是常见的普遍现象。阻抗阶段属于两极分化阶段,向坏的方面发展就是衰竭阶段,向好的方面发展只要处理方式得当,认识正确,则机体的心理反应紧张度会下降而恢复正常。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车祸致群体损伤人群普遍存在情绪紧张,心跳加快,出冷汗,甚至晕倒,焦躁不安,大喊大叫,行为失控。院前我们的抢救人员主要以安抚、鼓励为主。尽量减轻患者的情绪紧张状态,同时鼓励和赞扬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给其他人起到示范效应。到急诊科后除了镇痛、镇静外,我们加强语言沟通,用积极的语言行为与情景激励方式恢复伤者自信心。并联系患者家属、同事、朋友、领导,通过家庭亲情的关爱,同事朋友的关心鼓励,社会团体机构的救助,解除患者的心理防御反应,帮助患者渡过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安全,防止精神崩溃。心理救援的目的是让创伤患者的人格、认知思想、行为感情等心理构造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并期望获得高的生活品质。

既往创伤救治往往注重生物疗效,而对心理应激损伤造成的问题重视不够,不太关注创伤后长期影响。今后要大力推广和普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整体人群心理素质,降低心理反应强度,提高大众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镗.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32-436.

[2]季建林.医学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6-218.

[3]李春盛.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