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和年龄因素与慢性脊髓损伤上尿路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性别和年龄因素与慢性脊髓损伤上尿路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张芝华

张芝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等相关因素与慢性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月~2013年2月随机抽取康复科185例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记录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以血清肌酐值代表肾功能,泌尿系B超评估上尿路形态。结果:年龄≥45岁组上尿路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45岁组[29%(20/69)与15.5%(18/116),p<0.05],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差别不明显(p>0.05),患者受教育程度高低与上尿路异常关系不大。结论:年龄与慢性脊髓损伤后上尿路功能异常相关,年龄越大上尿路异常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慢性脊髓损伤;性别;年龄;上尿路功能异常

【中图分类号】R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119-02

过去60余年来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的诊治取得了很大进步,泌尿及呼吸系统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近年来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损伤所继发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问题再次引起临床康复医生和神经泌尿学专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康复医学领域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既往学者大多从脊髓损伤节段、完全性及尿动力学检查等角度对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完全性脊髓损伤、膀胱低顺应性等可能与上尿路异常相关[2-4]。从脊髓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报道甚少。本研究自2009年2月~2013年2月随机抽取康复科185例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纳入研究病例200例。脊髓损伤均为外伤性因素引起(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脊髓损伤患者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2002年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5],经CT和/或MRI确诊;2、脊髓休克期结束,处于慢性期。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肺疾病;2、合并原发肾脏疾病;3、伴尿路器质性梗阻性疾病。15例因各种原因被剔除研究,其中4例合并严重脑外伤昏迷,1例右侧肾脏移植病史,2例合并肝脏破裂曾行肝破裂修补术,1例女性患者受伤时有流产史,2例合并多功能脏器衰竭而死亡,6例合并多发骨盆骨折(可能影响盆底神经肌肉功能)。故本组研究总共185例。

二、方法

按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分别进行分组。依据统计分析要求样本正态分布原则,分为≥45岁组和<45岁;按上尿路功能变化情况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

上尿路异常标准:1.血清肌酐值升高(>115μmol/L);2.和/或泌尿系B超检查提示单侧或双侧1°以上肾积水[6]。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组内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表1.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上尿路功能之间的关系

注:*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185例,男113例,女72例,年龄21~75岁,平均43岁。B超检查发现38人(20.5%)出现上尿路异常,其中1人血清肌酐达136μmol/L。年龄≥45岁和<45岁组分别20例(29%)和18例(15.5%)出现上尿路异常,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分别为21.2%和19.4%,但无统计学意义。对比高中以上学历,高中以下组上尿路异常发生率更高,为25.8%(p=0.064>0.05),p值接近0,05,高度提示适当增加样本含量,可能会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如表1。

讨论

脊髓是连接高级排尿中枢和下尿路效应器官的重要通路,其中S2-4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活动的初级排尿中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表现不尽相同,但大多有排尿困难表现[7]。脊髓损伤慢性期反复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尿失禁、尿潴留等不断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加重其家庭经济负担。上尿路功能损害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8-9]。临床治疗最重要的原则是保护上尿路功能[10],以期达到社会可控排尿。

以往对患者一般性资料关注度不够研究不多。可查询到的资料认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可能与上尿路功能异常存在关联性。Sekar和Jackson等[3][11]发现女性脊髓损伤患者相对男性更易出现上尿路损害,并提出高龄也是危险因素之一。本组性别与上尿路功能异常无明显相关性,国内外有关性别因素与上尿路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文献较少,即使有些将性别纳入研究,也未得到阳性结论,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类似[12]。

Weld等[13]研究指出老年患者上尿路损害发生率高,可能由于其在排尿方式上青睐采用留置尿管且老年患者脊髓损伤前肾功能状态就与成年人有差别,排除这两个混杂因素后,他们未发现年龄对上尿路功能产生影响。本组结果与Jackson和Sekar等的结论相似,年龄≥45岁组患者的上尿路异常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年龄≥45岁组患者血清肌酐值基本无异常,虽在脊髓损伤早期留置尿管为主(和所有脊髓损伤一致),但慢性期以间歇导尿及外部集尿器使用为主,基本排除肾功能差异和排尿方式这两项因素干扰。

考虑到学历高低可能对疾病自身的认识、重视程度以及采取的治疗态度有差别,故也将学历一并纳入研究范围。查阅文献几乎无此记载。结果显示学历在高中以下的患者其上尿路损害发生率似乎比高中以上的高,但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提示:年龄与慢性脊髓损伤后上尿路功能异常相关,年龄越大上尿路异常发生率越高。

参考文献

[1]ManackA,MotskoSP,Haag-MolkentellerC,etal.Epidemiologyandhealthcareutilizationofneurogenicbladderpatientsinausclaimsdatabase.NeurourolUrodyn,2011,30(3):395-401.

[2]GhoniemGM,RoachMB,LewisVH.Thevalueofleakpressureandbladdercomplianceintheurodynamicevaluationofmeningomyelocelepatients.JUrol,1990,144(6):1440-1442.

[3]SekarP,AkazawaK,SenohK,etal.Comparisonoflong-termrenalfunctionafterspinalcordinjuryusingdifferenturinarymanagementmethods.ArchPhysMedRehabil,1997,78(9):992-997.

[4]高伟兴,李晓强,曹凤宏,等.脊髓损伤并发上尿路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7,45:402-404。

[5]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InternationalStandardsforNeurologicalClassi?cationofSCIRevised2002.Chicago: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2002.

[6]FernbachSK,MaizelsM,ConwayJJ.Ultrasoundgradingofhydronephrosis:introductiontothesystemusedbytheSocietyforFetalUrology.PediatrRadiol.1993;23(6):478-80.

[7]CampioniP,GolettiS,PalladinoF,etal.Theneurogenicbladder:anatomyandneurophysiology.Rays,2002,27:107-114

[8]MortalityinSpinalCordInjuries.ProceedingsoftheNinthAnnualClinicalSpinalCordInjuriesConference1960;109

[9]WhiteneckGG,CharlifueSW,FrankelHL,etal.Mortality,morbidity,andpsychosocialoutcomesofpersonsspinalcordinjuredmorethan20yearsago.Paraplegia,1992,30:617

[10]GuidelinesonNeurogenicLowerUrinaryTractDysfunction.EuropeanassociationofUrology2011

[11]JacksonAB,DeVivoM.Urologicallong-termfollow-upinwomenwithspinalcordinjuries.ArchPhysMedRehabil,1992,73(11):1029-1035.

[12]Furlan,J.C.,etal.,Isageakeydeterminantofmortalityandneurologicaloutcomeafteracutetraumaticspinalcordinjury?NeurobiolAging(2008),doi:10.1016/j.neurobiolaging.2008.05.003

[13]WeldKJ,WallBM,MangoldTA,etalInfluencesonrenalfunctioninchronicspinalcordinjuredpatients.JUrol,2000,164:1490–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