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的病理学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的病理学特点分析

张国欣

张国欣

(东宁县人民医院黑龙江东宁157299)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为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的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切除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叶状纤维腺瘤8例,腺管型纤维腺瘤5例,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丰富3例。结论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腺瘤大多发生在月经初潮期属于良性肿瘤,临床较少见,其瘤体比较大,生长迅速,临床病理具有特殊性,对其临床外科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病理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162-02

乳腺巨大纤维瘤常出现在18-25岁青春期女性。乳腺纤维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内分泌激素失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雌性激素越高,本病的发生率就越大[1]。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乳腺巨大纤维瘤一般单发,肿块一般为圆形、卵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生长迅速,体积大,表面光滑,质实韧,由于瘤的外面有一层包膜,所以与周围组织的边界很清楚无粘连,触及有滑动感,表面皮肤无改变,腋窝淋巴结无肿大[2]。巨大纤维瘤组织学可见肿瘤由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共同组成,上皮细胞成分多少不一,分化良好,无异形性,纤维组织显著增生,细胞数目增多,排列紧密,有时出现细胞的异形性,可见核分裂像、核异型、核深染甚至出现多核巨细胞和畸形细胞[3]。本课题选取了16例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患者,对其瘤体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本课题的研究需要选取2010.1月-2014.10月来本院就诊的16例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2-27岁,平均20.2岁,<15岁4例,15-20岁8例,>20岁4例。患者出现瘤体的时间是月经初潮后的2年左右。15例均表现为无痛胜乳腺肿块,其中11例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1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4年,肿块迅速增大伴疼痛1月。肿块位于左侧7例,右侧9例。16例肿块均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10例,乳腺中央1例,全乳5例;8例肿块直径为5-10cm,其余为10-12cm。

1.2临压表现4例患者感觉乳房处有烧灼感,疼痛难忍,其余12例都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患者均表现为乳房肿大,呈现半球形,皮肤紧致、发红、发紫和发亮,静脉扩大曲张,没有破溃。肿瘤占满乳房者,质地比较硬。均无患侧腋淋巴结肿大。

1.3行乳房肿物切除术采用乳下皱袭弧形切口,游离腺体,可见结节状白色肿物,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切开可见切面呈灰红、灰白色,半透明状,部分呈编织状结构。完整切除肿瘤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4组织病理学特点①分叶状纤维腺瘤:镜下基本结构似腺管型纤维腺瘤,纤维组织和上皮增生较为明显,远远超过腺体增生,而且胶原化的纤维组织增生占优势,细胞较为活跃,胞核较大,腺体较少,呈裂隙状或扁囊状,把肿瘤实质分割成分叶状,但细胞无异型。②腺管型纤维腺瘤:病灶内均可见致密增生的小腺管样成分,腺管具有典型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层,偶尔腺管内可见少量分泌物,上皮细胞形态类似周围正常乳腺组织,极少间质成分。腺管内间质细胞增生可将导管压成粗大裂隙样静脉结构。③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丰富:镜下特征为间质细胞丰富伴上皮的增生,甚至偶尔可发现核分裂像,但是上皮成分呈均匀分布,核分裂像多为双极核分裂像,是一种良性的有丝分裂。

2结果

分叶状纤维腺瘤8例,腺管型纤维腺瘤5例,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丰富3例。

3讨论

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乳腺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68%,主要与雌激素应答异常有关。典型表现为质韧、活动度良好、无触痛的乳房肿块,可有分叶,10%双侧发病,10%-15%多发,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在青少年和年轻患者一般不恶变。青春期巨大纤维腺瘤(青少年富含细胞的纤维腺瘤)是纤维腺瘤的一种少见变异,发病率约占4%,是发生在月经初潮期女性人群中的疾病,特点是生长速度快,体积大,占满整个乳房所需的时间只在1年左右。发病高峰常为青春期晚期。

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处理方法往往有其特殊性。巨纤维瘤生长速度快,体积大,肉眼与成人纤维腺瘤无区别,但镜下特征往往有间质细胞丰富伴上皮的增生,甚至偶尔可发现核分白生成降障碍性贫血属小细胞均一性贫血。IDA时RDW增高,而珠蛋白生成降障碍性贫血时RDW结合MCV,就可达到初步鉴别IDA与珠蛋白生成降障碍性贫血的目的。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多项红细胞参数,如RBC、Hb、MCV、MCHC、RDW等。特别是RDW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临床上多用RDW-CV来观察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本文即采用RDW-CV作为观察指标。由于RDW来自上万个红细胞测定结果,所以能较准确反映红细胞大小程度及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RDW指标越高,说明外周血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越明显。RDW增高见于IDA,尤其是MCV尚处于正常范围时,RDW增高更是早期IDA特征[2]。有文献报道,当RDW正常时,排除IDA的准确率达93%,RDW升高对IDA敏感性为90%。本文IDA组60例中有56例RDW升高,其敏感性为93.3%,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RDW的先进性在于排除虽有红细胞明显的大小不等,但MCV仍处于正常范围所造成假象[3]。IDA患儿在临床及血常规检查异常之前,就可能有RDW增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IDA时RDW升高,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是早期IDA特征,若结合其他参数则对IDA的诊断更有意义。本结果显示:MCV、RDW测定有助于婴幼儿贫血的鉴别诊断和贫血分类。低MCV和高RDW是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特征性改变,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筛查诊断上有其实用价值,尤其使用于缺乏测定血清中铁各项指标技术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和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普查普治。其缺点是MCV和RDW不能反映缺铁的程度,缺铁的程度仍以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为准。

参考文献

[1]肖国宏,李蔼文,李少英,等.血液学指标和Hb电泳及RBC脆性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46-2149.

[2]陈允贵.应用血常规中的RDW和MCV对贫血进行分类和早期诊断.中原医刊,2006,7(14):85

[3]马兰.红细胞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值鉴别贫血的初步研究.宁夏医学杂志,2000,22(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