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 2

浅析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张聪亮

张聪亮(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深圳5181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又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心理品质。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渗透德育的关键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强调做人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品质,激励并促进他们在情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将德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淡淡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体育课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体育课进行的,若想通过体育教学,获得较为理想的德育效果,首先有必要了解体育课的结构。体育课是体育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最具体、最典型的场合,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技术规则,利用必要的设施、用具,学习特定内容的过程。

体育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绝非单一的以技术、技能为中心的体质教育,而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全面教育,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充分利用本学科身体活动的优势,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寒冷的气候里进行冬季长跑,对学生既是耐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毅力的考验;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学生既锻炼身体也体验团队精神;还有跨栏跑、武术、登山、旅游、体操等等体育活动都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和勇敢、果断、勇攀高峰的品质。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学的内容。

二、严格执行体育课堂常规,抓好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例如;我校以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存在错误的认识,在行动上表现出动作拖拉、纪律松驰、涣散现象。有的学生还存在着集体观念谈漠。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我国女排精神和训练的故事以及解放军仪仗队训练的故事等。要求学生做到上课不迟到,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我每当上课的时候都是提前到操场准备好当堂课需要的器材,准时站在指定的位置迎接学生的到来,以自身榜样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我对做得好的学生和小组在全班进行及时的表扬。通过部分表现好的学生以“点”带“面”来影响和感染其他的同学。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现在我校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三、对教学特点,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人的行动都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因素,只有使学生明确通过体育学习可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才能激发他们上好体育课的内驱力。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体育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核心,在体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要注重形象化教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如:可用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的事迹,教育学生从小立志,长大报效祖国。

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性的组织方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我们在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侧手翻、倒立等技巧运动中教育学生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篮、排、足球、接力跑、游戏等项目的教学中,学生受到机智、灵活、顽强品质锻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耐力跑、跨栏跑、障碍跑、越野跑等项目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冒险的品质。在跳高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勇攀高峰和敢于面对失败、接受挫折的品质等。

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以往体育课上,我们通常以为只有学生始终保持好“两列”或“两路”队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学生的一切行动须听教师的指挥,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课应该有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应有太多的公式来束缚学生,我们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发挥。我们的体育课不但培养学生的“集体”和“合作”精神,更应培养他们的个性。例如:我在教学中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出发,自愿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允许对学习内容有所选择。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差异,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必然会有所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想多学或少学,先学或后学,快学或慢学,按照他们的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评价,相互间指出不足,同时进行自我评价,不断产生新的需求。通过个性化分组强调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在自我纵向发展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中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动力。在组织活动中和不同个性的学习同伴友好地开展合作学习,优势互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六、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地被接受,还能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胜于言传。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最多,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必须带领学生去完成身体锻炼任务,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酷暑中,教师所站的位置是面对太阳;寒风中,教师所站的位置是面对风口——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化成浓浓的师生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评判,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七、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要以更积极的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善于与他人合作,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中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特殊作用。例如:一场足球比赛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甲乙双方进行比赛,甲方正在进攻时,乙方的队员受伤倒地,这时甲方队员停止进攻把球踢出边线,等乙方抢救受伤的队员,然后乙方的队员发边线球,乙方再把球直接发在甲方队员的脚下进行比赛。真正体现了公平竞争的道德水平。另外在教学、竞赛中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分赛”、“让距跑”、“让时赛”使比赛在“人为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动员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有的放矢,重在“感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做到管教管导,持之以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