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陈丽华

陈丽华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2155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真正做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地展现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使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考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效的数学世界。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这节课上,先播放视频——同学们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直在玩,让他们能够在平时玩的游戏中学习,是一件多么让人期待的事情啊,没有想到在平时自己经常玩的游戏中还存在着数学问题呢!紧接着,老师和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你认为老师有可能取胜吗?这个游戏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赢,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如果可以赢老师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这个游戏恰恰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让这节课的导入因游戏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的和谐。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认识升》这一节课中,要让四年级的学生知道一升水有多少、判断出一升水可以倒满几个杯子,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的。于是我在课上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操作,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升的容器,由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讨论该怎么做,并研究出自己小组的方案。教师再组织全班交流:如何才能使我们自己做的一升容器更精确呢?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以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并接着让同学们用自己做的一升容器来量量,试试一升水能倒满几纸杯。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来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再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容器,先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个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还是小,再用自己的容器去真正地实验测量,看看到底生活中常见的容器的容量为多少。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操作感知,充分体验了一升水有多少,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为多少。我相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会更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激发学生体验数学的妙趣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字与信息》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为同学的家人找对应的身份证号码。

请你帮老师找出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所对应的身份证号码。

①32052019480814221()

②320520197606042221()

③320520194909152221()

④320520197608242219()

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学生到最后有的疲倦了,但是当老师呈现这一生活中的情境的时候,特别是说要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为能帮助老师而感到兴奋,认为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这样一来能一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为老师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竟然我们学生也可以帮助到老师,也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妙趣。

四、让数学延伸到生活中,感受数学的有用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字与信息》这一节课的结尾,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方式:某宾馆有两幢客房大楼,分别是9层楼和12层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具体位置?试着给每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并在小组中交流。这样的题型,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更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结果学生的的编号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用字母A来表示第一幢客房大楼的,也有用数字1来表示的。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认真学习数学对我们将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