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3

浅谈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胡芳

胡芳(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团委)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民办高校应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品牌建设,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增强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对策

0引言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的民办高校应该包括民办学院、独立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截止2006年底官方统计,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独立学院318所,两类在校学生达到280.5万人,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院校28所(现有40所)[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有的特点,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给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因为民办高校是新兴的办学模式,其蓬勃发展也是近10年所呈现的,历史比较短,而且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造成了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有以下不足方面:

1.1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建设的重点,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也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如有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班级组建了三个代表小组,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每月至少一次班会,都要有详细地记录,而且作为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一项。同时,教工每周四一次政治学习;但是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立;而且偏重对教学工作,科研技能及学习尖子等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兵、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的榜样、尊师爱生及见义勇为的典型,却疏于着意树立,忽视对各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2];党建工作中,因为基层党组织有些刚刚成立,而有些还没有健全,先进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工作有滞后,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

1.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有句话说:如果学习是被动的,那么当学生是痛苦的,如果学习是线性的,那么当学生是简单的,置身于学习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只定位于“认识与学会”,而应当是上升或深入到“研究和思考”。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校园文化建构的活力所在,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得以迸发。可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在民办学校,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因为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基础差,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我们仍需探讨的问题。

另外,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主体,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大部分教师提倡和认可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我们学校,师资结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基本上“两头大,中间小”,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骨干教师较少,而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兼职教师,与民办学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与学生的交流,难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曾听到有老师说到,不就是一个月的考核奖么,我不要了,除了完成授课任务,不愿多付出。而专做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也往往得不到学校足够重视,普遍受到一些不正确的看待。许多业务教师认为行政人员所做的是体力劳动,对这些行政人员而言,得到的更多劝解是赶紧找机会转到业务教师的行业,认为从事行政工作不是长久之事。在民办学校真正将辅导员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目前还不理想,这些都不利于校园文化的良性培养和形成。

1.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但在民办学校,极少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只是在暑假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组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不是不愿意组织,而是相应问题不好解决:一是派车问题,二是经费问题,三是安全问题。而在同时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往往局限在校园这方寸之地孤芳自赏,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总的师生所接触的文化比较单一浅薄。

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2.1应充实校园文化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氛围校园是传播知识的殿堂,大学校园则是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场所,是学习和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学术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是学校生命力所在。营造学术氛围,可以在校园进行环境布置,烘托学术氛围,如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橱窗、网络、学生刊物等媒介中反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内容;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请不同类型的有关专家来校做讲座,比如知名企业家;比如:文学家,像二月河等。当然,这些学生感兴趣,不过要有很大的费用投入,在公办院校每年的讲座投入达到百万。但是目前民办院校承办的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感兴趣,基本上每次都是强迫学生去。学术气氛的营造需要一个过程。

2.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目前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市场,尤其是给公办高校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校园文化是校园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就像企业创立品牌一样,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有品牌意识[3],从而能增强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校园实际,创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比如在一些民办高校为纪念一二九运动,进行一二九话剧演出,歌剧,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演讲比赛等,均在围绕主题进行文化活动。另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开展了主题活动,虽然,活动在艺术性上有待提高,但是毕竟为高品位的活动进行了铺路。希望能多些专业人士的指导。

2.3做好制度建设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史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4],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相配套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给与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英国剑桥大学早在1856年就颁布了《剑桥大学法》用来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哈佛大学的座右铭。有了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和完善的奖惩制度,有利的推动了哈佛大学师生不断进取,不断创造奇迹。当然,民办高校要发展必须有政府和学校方面共同努力。

2.3.1要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审无保障的局面校园文化的主体主要是民办高校的行政人员,而民办高校行政人员流失严重,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对民办高校来说,现在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的条款,更无法确保教师的质量和校园文化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的有序发展。

2.3.2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不过,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辞职、免职、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使得民办教师在医保、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3.3要改变招生不公,学生待遇不公局面在我国行政法规明文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均有享有招生自主权。但是在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公立院校优先、民办高校最后录取原则[5],现在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三本院校,按照录取的顺序,一本、二本录取后才开始三本,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质量受限,恶性循环,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永远跟不上公办学院的学生质量,无形中就会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应贯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在招生、教学、行政管理和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均享用平等权利,尤其应改革招生制度,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参与不同层级的招生,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待遇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从毕业生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差距。

2.3.4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督促作用。

2.4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6]。民办高校可以在社团建设中,成立社团联合会,形成院系级社团,班级社团,当然社团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基本能实现了百团大战的局面,把社团做为主力军,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人们之所以希望到一些名校学习,这与他们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而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民办高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所以应该树立全民意识,共建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2]孙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科技信息[J].2008.6.

[3]周凤荣.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透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黄强,倪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科技信息[J].2008.20.

[5]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6]王冠.凝聚“鱼化龙“精神建设优秀校园文化[J]民办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