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治疗心悸怔忡49例临床观察

/ 1

归脾汤治疗心悸怔忡49例临床观察

陈连华

肥城市中医医院内一科肥城271600

心悸怔忡,悸是不安的感觉,怔忡是忐忑不安的感觉,内心不能平静,是指病人自觉心动数急,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心动数急,时发时止,病情较轻者称为心悸;心动数急,动无休止,慌乱不安,不能自主,病情深重者为怔忡。现代医学中的各型心脏病在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证时,均称为心悸怔忡。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毒副作用少的优势,笔者临床应用归脾汤治疗心悸怔忡患者4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49例患者均为门诊收治,经临床检查明确是以心律失常为主证的心脏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28例;最大年龄者73岁,最小年龄者35岁。

2治疗

2.1方药证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舌边尖齿痕,脉细弱。便用归脾汤加减,当归、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炙甘草等,药量随各人体质调整。

2.2服法上药入砂锅,冷水泡30-60分钟,大火烧开,转小火煎30分钟,将药液倒出,约200ml,重新加入冷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煎30分钟,再将药液倒出,约200ml,将两次药液混合,共400ml,分为2份,早晚各服一次,一天一剂,7剂为一疗程。

3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好转:症状明显改善或部分症状消失;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4结果

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定,治愈22人,占44.9%;好转23人,占46.9%;无效4人,占8.2%。

5典型病例

李某,男,61岁,退休工程师,患高血压性心脏病多年。近日来感到心悸不安,怔忡健忘,盗汗虚热,头晕目眩,体倦食少,观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边尖齿痕,脉细弱。口服西药效果不佳,至我处求诊。

辨证:心悸怔忡(心脾两虚)。

证候分析:心主血、藏神,脾生血、统血、主思。思虑过度,耗伤气血,心脾两虚。脾虚气血化生不足,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气血不足,故体倦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治疗:归脾汤加减,常规治疗,3剂缓,二诊再服5剂获痊愈。

6讨论

本证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为“心悸”、“怔忡”。《针灸甲乙经?卷九第五》、《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著作,对本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均有详细记述。感受外邪,嗜食高粱厚味,痰浊扰心,情志刺激,体质虚弱等因素均可诱发。心悸全身情况较好,证尚浅,多由一时的惊恐劳倦引起;怔忡较为深重,全身情况较差,多由内伤日久形成。患者脏气多虚,当以补虚为主。心气得振,诸症息除。本证为心脾两虚,心血不足引起,治当以归脾汤加减,益气健脾助运化,补血养心以安神。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生血,养心补脾;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共为君药。黄芪、白术甘温补气,与人参配伍,加强补气健脾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配伍,增加补血养心之效,为臣。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四药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加生姜、大枣可以调和脾胃,以资气血化生之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我们应当熟练掌握归脾汤诸药配伍方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做到法无定法,方无定方,正确处理和应对各种心悸怔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