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开花调”在晋中大学城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左权开花调”在晋中大学城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冯晶莲刘琰刘国成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左权开花调”作为山西省左权县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根植于当地人淳朴而热情的生活情境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本文一改往日学者对“左权开花调”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的研究,转向研究“左权开花调”在山西晋中高校音乐艺术教学中的传承现状,进而分析其传承困境,最后提出创新发展的对策。希望当地高校承担起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关键词:左权开花调;高校教育;传承;创新发展

一、引言

“开花调”是流行于太行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的民间歌曲,根植于山西省左权地区这片热土,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等县,但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左权开花调”,其为“开花调”的名字源于歌词常用“开花”作为起兴故用之[1]。

在漫长的流传中,“左权开花调”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曲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衰微;后在民众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歌风日渐恢复,新的传人如石占明等民歌演唱家相继出现[2]。

2006年,“左权开花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然而,其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后继人才匮乏。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大学城为例,调查“左权开花调”在晋中高校音乐艺术教学中的传承现状,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其创新发展提出对策。

二、传承现状

“左权开花调”作为传统的民间音乐,主要出现于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例如每年正月十五,当地的文化局会举办“观灯”、“转火盘”等社火表演,民歌艺人们演唱“开花调”。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大部分传承人都来自父辈相传和拜师学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唱家,如刘改鱼、冀爱芳等。但随着上一辈艺人的逐渐老去,新的后继人才一直没有出现,“左权开花调”的传承十分堪忧。

通过对晋中学院和太原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同学进行调研,发现两所高校与“左权开花调”相关课程仅作为选修课程,同学们对具体的演唱形式和内容了解甚少。作为本土的优秀文化,“左权开花调”相关课程在整个晋中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及其他课程。高校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承担着研究民族文化的重任[4]。而山西省晋中市高校在传播、弘扬当地民间优秀文化——“左权开花调”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失位者”的角色。

三、困境分析

作为民间音乐传承的地方高校,现行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弘扬“左权开花调”这一优秀文化,这对民俗文化发展是巨大的损失。那么,为何“左权开花调”日益衰落?为何学生对“左权开花调”不感兴趣?为何高校在传承“左权开花调”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首先,人们对“左权开花调”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左权开花调”源于过去农民田间劳动的场景,受众主要是广大劳动群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其内容已难以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加上流行音乐的冲击,“左权开花调”日益衰微。

其次,大量方言的使用,如“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儿,吃蛋亲足俺的心肝瓣儿”,以及“啊咯呀呀呆”、“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衬词、衬句,不仅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也使其难以为当代青年——普通话使用者接受。

再次,“左权开花调”的传承方式已经落伍。采用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歌的即兴创作。然而口头传承存在一个弊端就是缺乏对应文字记录,这样就导致一些民歌在传播过程中被误传和同化。此外,这种传承方式由于缺乏固定、明确的记载也容易流失。

最后,地方高校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缺乏足够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晋中市的绝大多数高校,既没有系统的学习教材,也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更没有民歌进校园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对“左权开花调”愈发陌生,“左权开花调”只会日益边缘化。

四、创新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精髓,蕴含极高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作用[5]。如何更好地将“左权开花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文化创新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本文将就此提出几点对策。

首先,坚持保根固本的根本原则。“左权开花调”的根在哪里?本在何处?根在左权这片沃土中,本在广大民间艺人手中[6]。然而种种原因,“左权开花调”的资料大量流失。因此,把将要失传的东西抢救过来,建议政府和文化部门组织人员采纳、收集、整理左权民歌,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补助,编辑一部《左权传统民歌集》等类似专辑永久珍藏,让这一民间艺术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

其次,重视培养传承人。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必须要做好传承。而传承靠什么?靠的是人才。而“左权开花调”在传承中存在的一个现状是人才匮乏,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方面,老一辈艺人要善于发现那些有资质的青年歌手,将“左权开花调”延续下去;另一方面,青年人也应该主动承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此外,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当制定出台《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加大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对“左权开花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充足的经费补贴,用于开展表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7]。

再次,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地,教育是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最佳方式[8]。现今的地方高校既缺乏真正了解“左权开花调”的专业老师,也缺乏系统的学习教材和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歌进校园等方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活态表现[9]。因此,在课程开设和具体教学中就需要当地高校投入更多的精力,比如聘请当地民歌领军人物进校园指导,组织当地民歌拔尖人才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民歌进校园系列活动等等。

最后,不断发展和创新“左权开花调”在高校音乐艺术教学中的传播模式,以丰富其内容,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左权开花调”口口相传和方言演唱的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代青年学生也难以接受,可对其传播方式进行改革,比如以普通话代替方言进行说唱,并将曲调记录成文字;另一方面,“左权开花调”的歌词内容多为上世纪劳动生活的产物,难以唤起当代大学生和青年群体的共鸣,有必要对其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创作符合新时代主旋律而又保持“左权开花调”文化特色的“新开花调”。

五、结语

一方水土培育着一方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方显独特的重要保证,“左权开花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完整的传承下去。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好“传播过度”的时代,事实上,也是一个“烂信息太多,而好故事太少”的时代,讲好民俗音乐传承的故事,意义深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再红,文哲.简述山西左权“开花调”[J].黄河之声,2017(01):114.

[2]赵男.山西左权“开花调”艺术特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4]刘杰.对一次“‘课堂场域’民歌传承系列教学活动”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5(01).

[5]于洋,刘威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民歌传承概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6).

[6]赵文芳.浅谈左权小花戏开花调生存与发展的路径[J].教育教学研究.2011(06).

[7]杨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弥渡民歌传承人李彩凤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16,1(03).

[8]张睿.论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中大可作为——以海南黎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

[9]刘玲玲.“非遗”保护理念与广西民歌传承保护[J].歌海,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