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改实质推进语文教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抓住课改实质推进语文教改

王小幸

王小幸

洛阳市新安县正村镇第二中学,河南新安4718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强调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自然达成,奏响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交响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对之仍然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不敢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大胆扬弃取舍,故在教学方面抱残守缺。我认为要有力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系统而有序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传统的知识教学,注重方法传授

古人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魏书生老师深知其理,大胆探索,成就瞩目,他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反之,过去的语文教师醉心于一厢情愿,灌输知识。其结果导致不少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甚至深恶而痛绝之。总之,只有注重授予学生系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善于学习,才可能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言说得好:方法大似气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以下学习方法:

1.善于积累和运用知识

2.学会基本的阅读、写作技能

3.借鉴科学的方法记忆、思考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方法,是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的。

二、培养良好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教育专家讲过: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天分,二是学习条件,三是习惯。他说,现在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并不是特别大,人们的学习条件也相差不多,关键要有好的习惯。因此在授予学生方法的基础上,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的过程。魏书生的学生之所以擅长自学,主要在于魏老师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自觉性。王金战老师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相反,不少学生,被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自学。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总而言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意义重大。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指导学生养成以下学习习惯:

1.善用常见工具书

2.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

3.爱好阅读写作

4.善于观察、思考

5.读书作笔记

培养学习习惯的方式如下:

1.坚持良好的学习方法

2.对学生严格要求

3.倡导学生自己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加强语文学习素养

在教授学生方法、培养学生习惯的基础上,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过去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企图通过多讲多练或者所谓精讲精练来提高语文能力,其结果不言而喻,事与愿违。笔者曾有一位高中同学在高三时恶补语文,他采用的就是大量做习题的方法,结果是语文成绩未提上去,其它的学科成绩也下降了,这也应了一句谚语“沙滩上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育不出万年青”,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成绩想“立竿见影”便成了“空中楼阁”。其实,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少年学生韩寒正是因为广采博纳,思维活跃,极重语文素养,所以终于成就出类拔萃的写作才能。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要片面追求语文能力,而应千方百计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提高以下语文素养:

1.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2.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3.较广的知识视野和基本的审美情趣

提高的渠道有如下几点:

1.大胆改进教学,积极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2.倡导大语文观,极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会学生善于学习,活跃思维,敢于创新

四、关注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精神

教育学生几年,影响学生一生。这应该也必须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语文教师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外,还应健全学生的人格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这方面,语文教师不一定做得尽如人意,但至少应有这种教学追求的自觉意识,并应努力付诸实践。唯有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才可能会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以下精神:

1.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

2.以珍视生命为主的人文精神

3.敬人、自尊、善学、向上的生活精神

培养方法可如下:

1.积极教改特别是要大胆尝试新教法,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学习精神

2.注重挖掘美文名篇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感染学生

3.有序而有效地开展语文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相关的精神品质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考、做事的规律与方法。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整合以上四个方面即注重授予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以及健全人格精神,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全新的语文教学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实效,才可能真正推进目前的语文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