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30例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30例体会

卢益群苏毓洁

卢益群苏毓洁(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辽宁沈阳110101)

【摘要】目的讨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治疗。方法对3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好20例,重残6例,死亡4例。结论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主要靠头颅CT复查,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颅内血肿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是一个放射学概念,是一个头部外伤后颅内从无血肿到有血肿的病理过程,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开始出现的颅内血肿或者于清除颅内血肿内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我院于2003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DTIH患者30例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治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80岁;致伤原因:车肇事18例;摔伤9例,钝器伤3例。

1.2临床表现:伤后昏迷不醒者12例,头痛头晕者18例,合并呕吐者9例,躁动不安者8例。

1.3影像学资料:复查头颅CT发现DTIH距受伤时间6小时以内的6例,6—12小时者10例,12—24小时者11例;出血部位:脑实质内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10例。

2治疗与结果

血肿较大(血肿量大于30ml)27例,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3例血肿量较小(小于30ml)行非手术治疗。结果良好20例,重残6例,死亡3例。

3讨论

有资料表明:DTIH发生率占全部颅内损伤的4%-15%,有的报告高达30%,一般都发生在1周内[1],死亡率3.4%—71%。

3.1发病机制:目前DTIH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脑挫裂伤,这是发生DTIH的重要基础[2],发生率可达47.6%[3],颅脑损伤后脑血管麻痹,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脑血流减少,导致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引起局部CO2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致使血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细胞渗出形成周围血肿;(2)受损伤的脑组织启动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局部消耗性凝血障碍,也是造成DTIH原因之一[4];(3)颅内压变化:伤后早期脑细胞水肿充血、脑组织肿胀,压迫局部脑血管,继而引起血管痉挛,随时间延长及减压治疗后,脑水肿及脑组织肿胀减轻,血管压迫消退,血管充血扩张,通透性增高,血管壁破裂,从而引起迟发性血肿;(4)原有基础疾病:如血管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等。

3.2早期诊断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隐蔽性和迁延性,早期诊断是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综合分析本组资料,比这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较早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出现下列情况是应及时复查头部CT:(1)意识障碍无明显好转,甚至有逐渐加重;(2)颅内压监护提示颅内压持续增高,或一度平稳后突然升高;(3)血肿清除后一度好转后又逐渐加重;(4)观察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偏瘫、失语,甚至出现急性脑疝征象者;(5)颅脑多发复合伤,有内出血、低血压,曾大量输血及液体,血压稳定后意识未见好抓转;(6)出现局限性癫痫发作。

3.3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原则上应积极手术治疗,特别是病情进行性加重,经对症治疗未见好转的病例,清除颅内血肿,解除高颅内压,避免脑疝形成。

临床症状轻,一般情况好GCS评分13—15分的病人可采取保守治疗,但要严密观察。

总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死亡多因发现晚,激发脑干损伤所致,只有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易生禹,只达石.颅内损伤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内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64.

[3]马龙义,于景惠,王志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性因素讨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86.

[4]张光强,创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5):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