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降损原因的思考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对降损原因的思考与对策

高小文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徽县供电公司甘肃省陇南市徽县742300)

摘要:线损是供电企业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线损率是衡量线损高低的指标。它综合反映和体现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是电网经营企业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在电网线损构成中,10kV配电线损占全部线损的主要部分。配电网由于涉及客户资产,管理相对复杂,作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配电网降损工作尤为迫切。由于负荷增长速度快而配电网建设投资滞后,配电网在节能降耗方面有着很大的挖掘潜力。

关键词:线损;配电变压;经济效益

通过配网节能降耗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优质服务于社会也是供电企业期望和追求的目标。通过线路或变压器的无功功率,这样可以减少通过线路或变压器的电流,所以也会减少线路或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在配网的规划设计时期,就应该充分考虑线路、配电变压器的无功就地补偿,在现有配网中要完善无功平衡,有计划地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对专变用户要加强无功考核,严格执行力率调整电费,促进用户采取措施改善功率因数,安装无功补偿装置。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提高电力系统供电能力,改善电压质量,减少损耗,还能减少用户电费支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采取有载调压、安装统计型电压表加大电压测力度等手段,积极改善系统各级电压质量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网改造、“一户一表”和农网“两改一同价”的实施,一方面改善了配网网架结构和设备,有利于降损,但另一方面,取消了大量的中间层供电,供电企业直供到户大量增加,供电损耗必将随之增加,配网线损在全网损耗中的比率将进一步增大,线损率也将进一步升高。本文从技术线损、管理线损等配网线损构成因素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分析配网线损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

配网线损构成线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电流流经电网中各电力设备使所产生的电力和电能损耗。它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传输和营销过程中从发电厂出线起至用户电能表止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

二、技术线损影响因素及对策

技术线损影响因素及对策配网结构及输配电设备影响优化网络结构,降低导线阻抗。随着城区开发面积不断扩张,低压配电网也越来越大,配电网也不断延伸,如何规划好各个供电区的供电范围将至关重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负荷与日俱增,为了解决0.4kV线路过长、负荷过重的问题,在安全规程允许的情况下,将10kV电源尽量引到负荷中心,并且根据负荷情况,合理选择10kV配变的分布点,尽量缩小0.4kV的供电半径(一般为250m左右为宜),避免迂回供电或长距离低压供电,减小低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

无论高低压的线路截面选择都对线损影响极大,在规划时要有超前意识,准确预测好该处在未来几年内的负荷发展,不得因负荷推测,不准而造成导线在短期内过载。在准确推测负荷发展的前提下,按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进行选型,并留有一定裕度,以保证配电网处于经济运行状态,实现节能的目的。合理配置配电变压器,对各个配电台区要定期进行负荷测量,准确掌握各个台区的负荷情况及发展趋势,对于负荷分配不合理的台区通过适当调整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负荷,使各台区的负荷率尽量接近75%,此时配变处于经济运行状态。在低压配电网的规划时,也要考虑该区的负荷增长趋势,准确合理选用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另外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选用低耗变压器,对于历史遗留运行中的高损耗变压器,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更换为低损耗变压器,减少配电网的变损,从而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配电变压器布局应合理,经量将其安装在负荷中心,缩短低压供电半径。对于用户配电变压器及10kV公用配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规程规定电压波动范围内可合理调节配变的分接开关,尽量提高配网的电压运行水平,同样达到降损的目的。

另外,可根据负荷的大小,利用变压器并列经济运行曲线分析负荷情况,合理切换,实行并列运行或是一单台主变运行,减少变电站的主变变损。电能计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售电量,合理配置计量装置,对电能表、互感器、二次接线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误差控制,是降低线损的保证。客户用电计量点应尽量选择在供用电双方的产权分界处,以便管理和减少线损的计算。高压客户计量方式选择在高压侧计量还是在低压侧计量,主要根据售电变压器的大小而定,尽量选在高压侧计量。计量装置的选择主要是互感器的选择和电能表的选用。电能表应合理选型,对用于供电企业之间及与大用户之间结算的关口表,应按照规程要求,配置适当精度的计量表计。对居民照明用户,应积极推广长寿命高精度电能表,保证准确计量,根据用户的负荷状况,选用变比合适的电流互感器,互感器应满足计量要求及符合额定电压,还应根据负荷电流选择合适的变比。使其一次电流工作在额定电流的20%-120%范围内,对老用户要根据实际负荷情况,更换适当变比的互感器,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情况。对计量用二次回路,要采取措施减少PT二次压降,如使用专用计量PT、专用二次回路、缩短二次线长度、增大二次线截面等技术手段,将PT压降控制在允许范围。

计量装置的安装方式主要采用按户分散装表和集中装表两种。为了方便管理和防窃电,有条件的应尽量采用表箱集中装表。按户分散装表时,主要以安全、方便为原则,并采取防窃电的措施。此外,要加强对计量装置的定期校验和巡视,使计量装置处于正常健康的运行状态。对大、中用户要采用专用电能计量柜、计量箱,不但为计量装置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有利于提高计量准确度,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窃电行为的发生。

管理线损影响因素及对策抄、核、收质量影响抄表收费是用电营销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线损率的统计和考核。随着城农改造、“一户一表”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四到户”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抄表收费的工作量也将大大增加,对抄表到位率、准确率、大用户月末抄表比率、电费差错率等抄核收工作质量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要求对抄核收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对抄核收工作人员,特别是抄表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各项考核,堵塞电量跑冒滴漏现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加强责任心,把好核算关口,经常性进行异常数据分析,防止漏计、错算电量电费。正确配置电能计量装置,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计量设备稳定准确运行。在计量装置安装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防止错误接线;在日常运行中,要做好电能表的轮换、校验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提高轮换率、现场校验率,防止电能表超周期运行,保证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加强计量装置的缺陷和故障处理,对计量表计和CT烧坏、表计卡盘、PT断相等缺陷和故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要加强抄表、电检、计量人员工作责任心,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对及时发现缺陷的,加以奖励;未能及时发现的,要追查责任人,严肃处理。发生计量故障要充分证据,追补电量电费,在减少供电企业损失的同时,避免与客户发生矛盾。对因轮换、整改、故障处理等拆回的计量表计,要严格执行有关复核制度,对表计上积存的电量进行审查、核对,堵塞漏洞,防止电量流失。做好计量标准管理和校验工作,管好手中的“秤杆子”,一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校验标准和装置的准确度,提高校验水平;一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维护供电企业的利益,也要维护用电客户的利益。窃电行为采取种种手段,非法侵占电能,直接损害了供电企业的利益,造成了配电线损率的上升。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个体承包经营者逐步增多,一些人为利益驱使大肆窃电,窃电手段越来越高,窃电量越来越大,在个别线路、配电台区,甚至成为影响线损率的最主要因素。要把反窃电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对待,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从各个方面采取反窃电措施,如对用户计量箱柜进行整改,加锁加封。加强配网运行管理,实现配网经济运行,也是降低配电网电能损耗重要措施。合理安排配网运行方式,有计划进行负荷实测,根据测试结果,掌握了解配网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及时进行负荷转移、平衡三相负载、调整运行方式。不但要做好整个配电网的负荷调整工作,而且要做好每条线路、每个台变、即每个分段的负荷调整工作保证配网经济运行。

加强考核管理做好线损管理工作,必须首先加强对线损工作的领导,供电企业各部门都应该重视线损工作,建立健全线损管理体系,从规划设计、基建、生产、营销全方位全过程对线损进行管理,在相关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配网线损专责人,建立起全局性的配网线损管理网络,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究线损状况,制定相应降损对策。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将与线损有关的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都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严格考核,降罚分明。目前对配网线损管理,各单位普遍推行了分压分线分台区考核,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加强指标管理,确定考核指标并及时进行调整,直接关系到考核效果。对配电网中的线路、典型台变进行负荷实测,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线损计算,为确定考核指标提供了依据。

三、结论

降损节电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既要从微观抓好各个环节具体的降损措施,又要从宏观上加强治理:从上到下建立起有技术负责人参加的线损治理队伍,定期进行线损分析,及时制定降损措施实施计划;搞好电网规划设计和电网改造工作,使网络布局趋于合理,运行处于经济状态虽然降低损耗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不应盲目模拟,而应按照具体要求来采取不同的降损措施。

参考文献:

[1]傅景伟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J]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1月(220~236)

[2]于崇伟电力市场营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5月(120~136)

[3]李均华、张驰、李继传等.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探讨[M]四川电力技术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