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变则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语文教学变则通

郝裕校

郝裕校(烟台市莱山区初家中学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在基础教育领域里,语文教育改革从“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正趋向科学化、人性化,但语文教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应对、去克服,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改;变则通

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也经过了多次的语文教改。在基础教育领域里,语文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最为火热的,从“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到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虽然我们的教学理念正趋向科学化、人性化,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多方面的的“困境”,甚至有人以“床底下踢毽子”、“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存“窘境”。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面临的“窘境”及应对手段。

背诵的“窘境”及应对手段:

背诵能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积累和输出。自古以来,背诵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为中小学生背诵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现在要求学生背诵的太多了——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等,课业负担过重、罚写等惩罚手段以及个别学生死记硬背的不科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生背诵的效率。

在指导背诵时,我一般要对语言材料的重要性、趣味性、规律性以及美感特征作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唤起学生背诵的欲望、信心和热情。

让学生在听诗词背景故事之后再背,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我会示范背诵或者和学生比赛谁背的快。

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总结经验,让学生把长篇课文一部分一部分的解决掉,既增强了信心,有提高了效率。

寻找课文中的规律,进行想象背诵。如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描写,光未然对黄河的描绘,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背诵时间不能太长。超过15分钟,学生就会注意力分散,进行机械背诵。鼓励学生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否则就下次再来。

阅读的“窘境”及应对手段:

对于课文,大部分的学生在新书发下来的几天之内就已经挑挑拣拣看完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猎奇心理。而在以后的课文教学中学生对这些课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感兴趣,如果再加上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那更是雪上加霜。过去的几年我虽感觉课上得没劲却不能认识到这种窘境的根源,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了分析课文和做随课练习上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上述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不是靠理论分析完成任务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让学生广泛接触语文材料,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感悟积累提高语文水平。

所以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自主读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读自己喜爱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做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另一本。这样的自愿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令人神往。在《读书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妙论:“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者叫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先贤们如是说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或不敢“如是”做呢?于是我的课文分析课、副词巩固课少了,学生的书桌上却有了《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女生日记》《梦里花落知多少》《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宇宙探密》《读者》《意林》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然我也告诫学生要有选择读。如今学生渴望语文课,阅读课也可以成为“万无一失”的自习课。至于效果?虽还不得而知,但记得有位资深教师说过:“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我想也不会差到哪去。

作文的“窘境”及应对手段:

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作文,学生最头疼的是作文。在平日的作文中要么是乱七八糟的“流水帐”,要么是一模一样“作文选”,自己写的优秀文章凤毛麟角。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曾在书中教导学生写作文要做到“五多”:多看,多读,多思,多写,多改。这的确是写好作文之“道”——鲁迅先生不是早就说过作文要“多读多写”吗?且看,平日的作文训练包括片段作文、命题作文、课外练笔三部分,完整地进行一次全程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而课堂上可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又太少,课外学生很难找到时间做作文,训练目标基本上难于实现。大多数训练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命题太俗,或限定太死,或与过去训练重复,教学中难于执行。再者写好文章并非一朝一夕的之功。对于作文有学生是这样评价的:我懒得练,反正练与不练都一样。一场考试下来,不及格的少,得高分难。只要能说几句通畅话,不偏题,卷面不太乱分数就差不到那里去。学生有了这样的“心得”还有练习的动力吗?

还好我们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他们的内心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有了前面的大量阅读做铺垫(他们还喜欢随笔、杂感,看好精短哲理散文,因为这些文章可以摘抄,可以借鉴和模仿,可以在作文实践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平日再记录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日记,其实很多命题作文写不好的学生的日记写得倒挺精彩),相信学生的作文一定会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