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法文化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析中法文化对比

陈荻漪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610225)

摘要:中国和法国,一个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一个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中心,因此从文化角度比较两国的异同,是十分有趣且必要的。

第一,中法在文学作品上都受同时代的影响;第二,中法在“酒”文化上的差异;第三,中法电影都发展较早,以及它们在当代的对比。

关键词:中国;法国;文化

关于中法文化交流,我不想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我更青睐从文化的具体方面来展开论述,如文学、历史、音乐、思维方式等。由于水平有限,短短的几千字无法谈得多么深入,但我仍想表达自己对“中法文化交流”的拙见。

曾经囫囵吞枣读完《红楼梦》,虽对其中许多细节仍旧一知半解,但读完后感触良多。这时曹雪芹先生写的一部类似自传的人情小说,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全国上下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暴露。《红楼梦》或多或少传递了一些反封建的精神,比如它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官僚贵族家庭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封建制度下被压抑的人性。正如书中一悲剧人物——惜春,生母早亡,少年时缺少关爱,刚成年又被亲生父亲卖给了孙绍祖,在夫君的凌虐中丧命。通过这一角色,曹雪芹不正是在抨击懦弱,恪守封建社会女德的女性吗?以及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又如书中的贾宝玉,他憎恶、蔑视世俗男权社会,尊重处于被压迫的女性。他爱戴身边每一位女性朋友,正如第二章冷子兴说荣国府提及贾宝玉时这样讲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并且他还十分厌恶封建子弟的理想功名利禄,只想永远过在大观园里和姐妹们随心所欲、自由无束的生活。我觉得宝玉这般的人物,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是非常罕见,也是会受当时人们嘲笑的。但曹雪芹却将书中的男主角冠以“爱女儿”的称号,竭尽所有的文笔描写女儿们的生活,这种呼吁“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几百年。

而同时期,18世纪的法国,正值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有一位与曹雪芹同样具有反叛意识、精神世界超越同代的让人,他就是卢梭。而我想用他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中法文学上的对比。卢梭与曹雪芹一样,一生落魄、穷苦潦倒,但是却把这个社会洞察得很清楚。通过《忏悔录》这本书,卢梭除了把自己人性中所有的方面暴露得淋淋尽致外,还在尽全力地捍卫人民的主权,谴责社会不平等。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他赞成“以绞死一个暴君为理由”推翻君主专制,强烈抨击了奴隶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强调主权在民,主张“社会契约”。同样是对封建社会秩序的否定,曹雪芹的《红楼梦》知识假借其中的男女主人翁,通过他们的悲惨故事,委婉地道出心中的愤怒,而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达到批判君权和批判封建统治制度的高度。然而卢梭的《忏悔录》涵盖了他大部分的启蒙思想,及反君权、反神权,废除君主封建等级制度,突出“主权在民”。因为同时期的中国,虽清王朝在走下坡路,但是高度集中的皇权、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封建纲常伦理和宋明理学千百年来对人心的空驶,令曹雪芹那个时代的人被奴役得俯首帖耳。当然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又有王夫之、王阳明、顾炎武晚明思想的活跃和启蒙,人们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开化,但这种因素的教化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包括曹雪芹在内的文人不敢明目张胆地抒发其对时代的不满。而当时的法国,早在15世纪便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封建成分有所被冲击,资产阶级的壮大威胁世俗王权,启蒙思想家们接踵而来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因素给予了愤世的文人勇气,去抒怀一切想发泄的东西。

除了浅析中法这两本著作,我还将简单谈一谈两国对“酒”这一概念的观念异同。

在我看来,中国的酒文化十分雅致,一谈到酒,映入我脑中的便是在花间月下,文人们饮酒作诗的场景。而在如今的中国,酒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比如,无论我们喝不喝酒,很多人家中总会放两瓶,过重大节日,或是有重要的客人来拜访,以备不时之需。我们经常会看见,在中国的饭桌上,酒是必要的饮品,相互敬酒是必要的一道项目,千言万语道不尽,仿佛之有在敬酒中,方得体现。也无论是红白喜事,商业应酬,亲朋好友的家宴,酒在中国必不可少。在许多文学作品或影视中,但凡是英雄豪杰、侠客,没有不喝酒的,几杯酒下肚,便成了生死兄弟,酒量好,便是侠义和豪迈的象征。因此,酒能让人变得大气。中国在传承悠久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打造自己的名酒品牌: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等。这些代表中国酒的品牌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传递背后的中国文化。从此,好爽、热情好客、大气也成了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中有好的象征。

如果说中国的酒以豪迈、刚烈著称。那么法国的酒则以浪漫、温文尔雅闻名于世。法国人对酒的热爱就如中国人对茶一般。在法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欣赏一瓶葡萄酒,就像欣赏一件工艺品;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悠闲的法国人把饮红酒视为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法国是世界著名的产酒大国,出于对红酒的情怀,许多法国人在自己的壮丽、农场、甚至别墅里都有酒窖,没有酒窖的法国人,则会在闲暇时,进酒馆喝上几杯,或者是在午餐、晚餐时,饮几杯。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说过:“上帝只不过创造了水,而人类却创造了葡萄酒。”他的这句话也足以证明法国人喝酒的品味与情趣。在塞纳河两岸的露台上,或是埃菲尔铁塔周围的小酒馆,会有许多法国人,在疲惫的午后,点上两杯酒,一遍饮一遍聊天,这到底是为了饮酒而聊天呢,还是为了聊天而饮酒呢?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中国与法国在电影上的对比与交流。

中国电影的历史比较早,在1905年我们便有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因之后受国内外政治动荡的影响,我们的电影事业曾一度发展迟缓。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然而,如今国产电影却充斥着严重的商业化和浮躁之气。现在的国产电影都是几亿起跳,很多缺乏内涵、纯粹商业化制作的烂片都能从观众的口袋里卷走上亿人民币。再有,在我国,但凡是演员、出名的作家,甚至是主持人,只要有赞助,都可以拍电影,可见“导演”这一职业在我国门槛比较低。再加之我国目前电影的类型太单调,或者一味追求大投资、大制作与高技术,而忽略了电影的最初目的:讲故事。我国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可以用电影来诉说,可目前我们看到的类型只局限在武侠片、功夫片、后宫、校园爱情上。纵观我国电影史,也并不缺乏好的电影:《霸王别姬》、《英雄》、《我不是药神》等良心之作,即便是商业化制作,也有《让子弹飞》这些好的作品。其实在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化的东西,很少有终于初心的导演和演员将它作为真正的“第七艺术”来对待。如果继续这样,那未来极有可能是市场需要什么,电影作为一种“商品”便会运营而生。

再来谈谈法国电影。电影最先起源于19世纪的末的法国,是由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于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的大门》。法国电影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慢节奏、剧情人物有些奇怪,但有一种别致的浪漫。我最喜欢的一部法国电影是《天使爱美丽》,背景音乐令人惊艳,剧情很怪异,但却非常有想象力,同时也有些“闷”,中途剧情的节奏让我差点放弃观看。但是它的结局让我深深被这种无拘无束的法式浪漫所触动。如果说美国电影是令人震撼的,给予人视觉上的冲击,而法国电影则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味,如同品一杯红酒一样。它的款款深情都隐藏在平淡的景物和平凡的人物中,留给观众许多想象的空间。法国电影史世界电影的起源,它大多是为了某种情怀而拍摄,并不是一味追求商业效益。它并不需要躲过的观众,只要有人能懂,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