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余素敏

余素敏(唐河县苍台镇中心小学河南唐河473400)

众所周知,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乌申斯基说: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同样语文教学脱离发展学生语言去单纯地搞思维训练也是不可取的。

走出一味强化思维训练的片面认识当前创新教育搞得如火如荼,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强化思维训练。!"为展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鼓励质疑,大胆问难案例:有位教师准备用“质疑———释疑”教学模式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十一册),上课伊始让学生大胆质疑。“小女孩生活痛苦,为什么却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个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上帝是什么?”“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是真的吗?”??????教师为显示其创新教育程度深,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跳水》中当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救孩子下来?《跳水》“向海里跳,不然我开枪啦!一、二、三??????”假如孩子不往海里跳,船长会开枪吗?《乌鸦喝水》学完了,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喝到水?谁能想到比乌鸦更好的喝水方法?在这种围绕故事情节、局限于课文内容漫无边际的“讨论”“发散”中,教师有时为追求见解的新颖,方法的独特,往往在学生作交流时只注重学生思维结果的新颖、独特而不注重具体生动的描述过程,不注重及时对学生遣词造句准确传神的点拨、引导,虽然得出了多种“救法”、多种“喝法”,强化了思维训练,但是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大益处呢?可见,只注重思维的内容而不注重语言的表达,不注重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的表达是不行的。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做法是肤浅的。为演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挖空心思,多元解读日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点应在哪??案例:有位教师教学《林海》(人教版十一册)中这样一段:“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为了演示其课堂活跃,创新民主,学生思维的深刻达到对这一内容的多元解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教师预先设计出如下答案:树的品种不同;树的茂密不一;光线的原因;)看的位置远近不同;新绿和老绿的不同;颜色不同??????然后用小猫钓鱼法,想法把一个个答案钓出来。这种把教师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求一步到位是新一代灌输式教学,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内容的理解取决于他已有的经验积累和人生体验,如果将来学生有机会去茂密的森林或看到相关图片资料,相信他会有所顿悟,而无需花长时间在此交流讨论。学生只要透过这“绿”感悟到大兴安岭树多就行了,而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领悟怎样表现“绿”的多种语言形式上,练习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事物的“绿”。诚然,质疑问难,发散讨论,多元解读,启发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但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局限于围绕故事情节、某个课文内容去搞些花架子,来强化思维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上成自然课、社会课,为创新而创新是不可取的。

某老师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老师在教时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有的活用成语:“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吉林雾凇,百闻不如一见”??????有的巧用修辞:“雾凇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化妆师,把吉林打扮得真美呀!”“雾凇,有了你,吉林就像人间仙境一般”??????有的化用古诗:“轻风摇雪柳,淡月映松针”;“要问梨花谁裁出,漫天雾气似剪刀”;“不知何时春风来,十里长堤银花烁”??????还有的干脆给雾凇做起了宣传广告:“冬日旅游哪里去,北上吉林观雾凇”?学生在发出赞叹的过程中,活用成语,巧用修辞,化用诗文,套用广告语,它需要在情感、心智、思维活动参与下,对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整合重组,不也是创新教学的最好体现吗?不也同样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在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时,不人云亦云局限于一种句式,鼓励学生多说几句,多写几句,突破思维上的定势,在内容上、语序上、句型上、词意上求新。这样的训练不但使造出的句子多姿多彩,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维。这也是很好的创新教学。"’提倡在语言实践中加强对语言的独特感悟积累和感悟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阶段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领悟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景阳冈》(人教版十二册)第九自然段,老虎向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在此启发学生思考品味,“闪”是什么意思?(侧身躲过)课文中为什么用“闪”不用“躲”?从这三“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闪”显得动作快,而“躲”显得动作慢,从中我体会出武松身手灵活。“闪”是主动地避过去,“躲”显得被动,很害怕,从中我体会出武松勇敢。“闪”的动作轻巧,而“躲”显得有点笨手笨脚,从中我体会出武松动作敏捷。“闪”是避开老虎凶猛的来势,避开它的锋芒,消耗它的体力,因为这时和它硬拼不是上策。“躲”是被动的,没有办法的。从中我体会出武松机智。武松一边“闪”,一边还在观察思考,怎么对付老虎、打死老虎,在寻找进攻的机会。而“躲”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