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舞的现代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24
/ 1

浅谈民族舞的现代化

刘丽莉

民族舞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民族舞如何吸收现代舞的精华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很显然,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非一篇短文所能谈清说透,只能概要论之。

一、理论上的论证

民族舞吸收现代舞的精华,在理论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众所周知,被称为“现代舞之母”的邓肯,在强调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古典芭蕾传统程式的束缚的同时,也强调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统一。

当然,邓肯创造现代舞,是在尼采的哲学思想、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歌、贝多芬的音乐思想的影响下成功的。应当说,“反传统”、“敢创新”是邓肯创作思想的主流,所以她斥责古典芭蕾是“违背自然的僵硬而陈腐的体操动作”,她主张:“观摩自然,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然后努力表现自然。”

但是,邓肯所反的“传统”,是消极落后的传统,对于积极先进的传统,她主张继承与吸收前人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身、心、灵三者的紧密结合来展示人的生命力。例如她所创作演出的现代舞《马赛曲》、《第七交响乐》、《春》、《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等,就都是在吸收借鉴音乐作品的精华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马赛曲》、《国际歌》均为世界名曲;《第七交响乐》、《春》分别为著名作曲家贝多芬、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斯拉夫进行曲》为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

被誉为“中国现代舞之父”的吴晓邦,也十分强调在继承上创新,他创作并演出的中国现代舞《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与邓肯不谋而合,也是在吸收了音乐作品的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

所以,民族吸收现代舞的精华,是继承邓肯、吴晓邦的艺术创新精神与艺术辨证法,即在保持民族舞自身本体特征的同时,大胆创新,广收博采,创造出21世纪的新的民族舞。这在理论上应当是不容置疑的。

二、实践中的佐证

当今世界,各种艺术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已成大趋势。

许多艺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艺术,传统的根基深厚,程式化程度也很高,但它仍然不断吸收姐妹艺术的优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一大批现代京剧,首先在音乐上大胆引进西洋乐队伴奏,并成功吸收了革命歌曲的旋律。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引进了交响乐队伴奏,可视为这种创新精神与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的继续与新高峰。

在音乐领域,民族唱法的大胆创新为民族舞的创新做出了榜样。一大批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王宏伟等,吸收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提升了民族唱法的美学品格与艺术水准,受到各方盛赞。

同样,民族舞自身,在吸收现代舞的艺术精华并大获成功上,也涌现出许许多多例证。如山乡风情歌舞《黄河儿女情》,就在吸收山西民间艺术牛皮影戏、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及顿挫有致的线条为舞蹈形态,以强化民族舞的本体特征的同时,大胆吸收了现代舞中的迪斯科、爵士舞的腰跨动作,经过创造性思维的改造、发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民舞的风貌,备受观众青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数艺术实践的成功例证,都充分证明了民族舞吸收现代舞艺术精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三、实践中的验证

笔者本人在民族舞的编排、辅导中,大胆吸收了现代舞的某些有益的成分,如快节奏、动作幅度与力度的加大、强化演员主体意识的表现等等,均使民族舞富有了时代的新意,这是成功之路,今后仍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