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体课教学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的可行性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高校公体课教学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的可行性探析

陈鑫朋

陈鑫朋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部15002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在高校公体课中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高校公体课中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需要,是高校大学生对运动险情如何预防及处理的现实需求,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体育防护课程可行性

社会的高速发展赋予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新的内涵,就是在社会健康观和社会体育观的思想上形成新的体育教育观[1]。然而,就目前学校现状来看,学生由于缺少运动防护常识和遇险急救操作技能,而不能妥善规避运动险情,不能在第一时间减轻伤势甚至于挽救生命。因此,高校体育应该挖掘更深层次的教育功能——将体育与医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动防护与急救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提供安全保障。

1高校公体课教学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的意义

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伤害事故屡屡发生,猝死事件媒体时有报道,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减少体育活动的开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最大程度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的高校已经就公共体育课增加遇险防护内容作了大胆的尝试。例如,自97年起,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同济大学合作,在同济大学开设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及自救、互救”选项课程,结果证明,在普通高校内普及运动防护知识切实可行,并十分必要,前景极其广阔[2],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在高校公体课中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是丰富教学内容、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需要;其次,是高校大学生对运动险情如何预防及处理的现实需求;第三,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

2高校公体课教学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的可行性

2.1高校公体课教学增加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立意

由于运动伤害给学生、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2012年10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将运动防护知识和技能系统科学的安排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可以建立对运动险情的预防与处理的认知体系,逐步形成自主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因此,高校公体课教学引入“体育遇险与防护”内容,符合教学改革的立意,拓展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2体育遇险防护内容的相通性

不同的运动项目其发生险情也各不相同,但是,容易发生险情的部位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按照“元素”进行项目归类,即为身体某一部分和运动元素以何种形式接触进行分类。例如,“直接”元素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等;“间接”元素项目有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表现”元素项目有武术套路、体操、游泳、有氧舞蹈等;“直击”元素项目有拳击、散打等。依据运动项目的“元素”分类规律,结合运动生理解剖知识,将各运动项目容易发生的运动险情的原因以及最易对身体的某部位造成伤害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论述,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讲授,使学生在形成表象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锻炼习惯,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来预防运动险情的发生。

2.3高校开设体育遇险防护课的条件基本成熟

开设体育遇险防护课可行性条件包括教学步骤、场馆经费、教材等“硬件”及行政主体、师资、学生基础等“软件”。

首先,确定教学步骤,体育遇险防护课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还有实践技能,教学中要根据其课程特点,循序渐进,知行统一。其次,体育课程实施离不开场馆和经费的依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高校的体育运动场馆、设备及器材占全社会总量的67%[3],可以基本满足教学。我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器材应当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就未来发展来看,体育场馆的投入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在不断加大,能够保证运动防护课的实施。第三,高校所用的体育教材中都会涉及运动防护知识,同时也有比较专业系统的教材可供选用,例如作者胡嘉樵所著的《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专用教材,这也是开设此课需要重视的问题,应该利用现有资源,群策群力编写出适合高校应用的运动防护课优秀教材。第四,行政主体持有人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是实施此项课程的重要条件,从时空关系来看,行政管理运作与伤害事故之间存在某种间接性,但这种间接性却充斥着主宰力和必然性[4]。换言之,一旦行政主体的权利持有人对体育的内涵不能正确的认识,以至于不能在此方面倾注关心和支持,那么缺少正确引领的体育教育将是此课程开展的最大障碍。第五,师资水平也是影响开设此课的重要因素,目前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使运动防护教育能够广泛、深入开展和实施是普通高校实施此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小结

综上分析表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体育遇险防护课既是丰富教学资源及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的需要,又是高校大学生对运动险情如何预防及处理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高校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基本能够满足开设条件。因此,高校公体课教学引入体育遇险防护课,无论是从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来看,都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基金项目: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学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13D073

作者简介:陈鑫朋(1978-),男,山东省诸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109-112

[2]费国忠,刘艺林.急救中心与高校合作设置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及前景[J].急救与教学,2003,23(4):258-259

[3]马学智,董世彪.普通高校开设自卫防身术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84-86

[4]宋军生.行政过错条件下的大学生竞技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