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与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德育课教学与素质教育

王松华

山东省阳信县职业中专251800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德育课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之一,如何找准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修养。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使我国面临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中职德育课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已经成为广大德育教师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就德育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谈几点看法,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立足“全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求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不论他们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都应该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一视同仁、一样尊重、一样热情,切不可厚此薄彼、冷热不均。这样,学生就会备受鼓舞,增强信心,即使是差生也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当提供适宜的条件,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对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不仅抓好他们的智商教学,而且着重加强他们的德商、情商教育,教育他们要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做真人,不要狂妄自大,要谦虚团结;对不爱学习的学生,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让学生发现自我的闪光点,实现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追求成功的快乐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因此学生备受鼓舞,信心大增。通过努力,教学效果明显,我所任教的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二、注重“全面”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德育课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结合教材进行“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可悲的是,许多教师仅教授课本上的德育知识,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老师认为,“教书”是具体的,不钻研教材就进不了课堂,不传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就没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因此,这方面的精力花得多。“育人”呢?似乎太抽象,也很复杂,或认为是班主任的职责,或认为是学校德育处教师的职责,或认为大家负责,所有学校教师都有份,何必自己多挑呢?其结果是教育任务落空。其实,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鉴于中职生品德、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中职德育教师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它们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德育教师的教学必须联系学生可塑性大、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而辨别能力又不强的特点进行教学,不仅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三、突出“主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我们应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必然会挤占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更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阵地。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素养,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当听众,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争论、踊跃发言、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堂有限,职业能力的提升无限。

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中职生最缺乏的归纳提炼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本人在每堂德育课后总会精心布置拓展延伸课题,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要注重搭建学生展示提升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然提升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完善自我。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就职业教育中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和评说,教师仅做指导、点拨和归纳的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生都将职业道德课看成自己的天地和乐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大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兴趣大增,并带来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耐心而艰苦的工作。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教育,是人的培养及开掘,德育教学工作的理念是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只有依靠有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