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的划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4

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的划分

徐刚

关键词:体育科学学科科学分类属性理论研究交叉学科Talkabouttheacademicsessenceofathleticsscienceanattributeandthedemarcationmeaningofacademicsclassification

XuGang

Abstract:Theacademicsattributeofathleticsscienceperformancehighlysynthesizessexcharacteristic,theofacademicsiseachotherdependonsavewithconversion,togetherotheracademicsesexistacommonresearchrealm,shouldbelongtoscienceclassificationinofcomprehensiveacademics.Thescienceclassificationinnowadayssplitintopiecesthecontactoftheofathleticsscienceandnaturalscienceandtheresearchthoughtthatthemodernathleticssciencesystemincludesathleticsnaturalscience,athleticssocialscience,athleticshumanities,athleticscomprehensivesciencefourgreatestbranchesanacademicsandattributeandcategorywhichresolvegoodathleticssciencepidetheline,beadvantageoustothebasalresearchofathleticsscience,workoutanathleticsfulfillmentproblem,setup“bigsciencerealize”ofsystemandhelptheacademicstodevelop.

Keywords:AthleticsscienceAcademicsScienceCategorizeAttributeTheoriesStudyCrossanacademic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102-03

1.研究目的

1.1序言:科学技术发展在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的同时,产生了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淡化和消失。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从多学科、综合学科的角度来审视,来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研究要“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新学科的重要增长点[1]。”

1.2体育科学的学科属性定位不明确,理论界存在分岐。

在体育科学的结构理论研究上,存在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多元论提法。二元论认为科学体系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元论认为,科学体系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体育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科学,其学科体系由基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技术3个学科体系组成”[2]。有的认为“体育科学各种门类的科学体系之间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不管怎样变化,与体育关系至为密切的还是关于人的科学”。认为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由体育社会学科、基础学科、运动学学科三大类学科群组成[3]。多元论认为,科学体系分为许多学科体系。体育科学是比较年轻的科学,它同其他科学体系一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有差异,又有密切联系,互相融合、交叉、渗透。同时,保持体育学科的特质和独立特征。

1.3体育学科的“树状分枝”的学科结构分布,呈直线形式运动方式。(见图1)

体育科学新学科形成是知识渗透、分化、融合创新的而来,如同大树一般,生长着许多分枝,形成“树状结构”,其树干是体育学科,分枝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树状模式”指通过基础的成熟学科或老学科分蘖衍生出新学科,由新学科逐渐积累进行知识积淀形成成熟学科的一种知识创新的发展过程。经过“潜”学科向“显”学科的转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所有的新学科的形成中都有一个“核元素”的“核变”与“裂变”过程产生核幔的过程。经过学科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到质量,实现质的飞跃。“树状模式”即显学科→潜学科→显学科→潜学科的发展过程[4]。“科学理论的发展”,一般要遵循这样的递进过程:“发现知识的经验事实,到结晶成新的科学概念和理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5]。

1.4体育科学的概述: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运动的人体,因此,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关领域。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按照目前的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体育科学包括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三部分。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功能、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体育社会学等,按照目前体育科学的研究特点、内容和习惯,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也归入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运动技术学科主要研究体育运动的技术特点、训练规律等内容。运动技术学科可以分为一般训练与运动专项训练,后者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体操等[6]。

体育科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初始于19世纪的维新运动,在军队和学校中较早地引进了一些近代体育项目,在天津水师学堂开设“兵式操”,在武备学堂开设体操课[7]。

1.5体育科学的归类。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门类结构是科学体系的框架。从系统论角度来说,科学是一个大系统,学科是科学的子系统,从学科与科学的关系而言,它们是一种类属关系[8]。学科因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其本身的任何一个发展变化,都不断充实、丰富着科学的整体结构。体育科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属于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范畴。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体育科学属二级学科,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内,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将其划分在社会科学内,照此划分十分牵强,抽取了体育科学中自然科学的学科类别[9]。

从目前体育学科的属性和发展新学科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科理论系统性不强,缺乏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研究,学科的界定十分模糊,规范程度差,体育学科研究成果少,学科发展滞后其他学科。对体育学科理论的属性研究,主要是考虑体育学科在高度融合和高度综合的情况下出现一种综合性学科的表现特征,目的是为了探索和研究新的学科增长点、基本要素、及新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体育科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基础研究,以正确反映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科学分类,可以把大量急剧增长的科学知识领域系统化,帮助体育学科明确在整个科学体系中位置和研究对象,处理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10]。

2.体育科学学科本质属性、学科定位及其分类

体育科学的属性的定位与科学学科分类分析。有关体育科学属性具体表现的性质和特征,目前存在相当大的分岐。第一,主要表现在将体育的某些功能和作用纳入了“属性”的范畴。属于传统的体育科学属性的界定,比较偏狭侧重人体科学、身体科学。第二,主要表现为,如果把体育科学定为人的科学、身体科学,存在界定模糊,容易混淆体育与非体育的区别,同时,容易产生对其他边缘学科的排斥作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例如运筹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人才学、资源与环境学等,许多学科涵盖大量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难以隶属。必须有一门学科来隶属除三大学科不能涵盖的这些新兴的学科,势必产生一门综合性学科来包括它们。如图2(科学学科分类结构图)

据统计,现在,科学学科发展到5500多门学科,其中交叉学科达2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交叉学科100年左右增加的学科数量占学科数量的一半,并继续呈现增长势头。有的学者将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并列,并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归属至管理科学内,或社会科学类这是不妥的。管理科学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理应隶属于综合性学科。有许多交叉学科不具有管理的属性,按科学逻辑分类,不能隶属管理科学,只有将管理科学和许多交叉学科归属综合性学科比较合理,而不能将交叉性综合学科归属于管理科学。现代科学学科应分为四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科学。如图示3(学科交叉结构图)

体育发展的实例,充分说明和证实了体育学科的许多内容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综合科学的内容。体育科学有充分的理由分为四大类: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综合科学。因此,将体育科学隶属于科学体系中的综合科学是非常正确的学科归属[11]。

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归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的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体育科学等20个一级学科,其中体育科学包含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国家将体育科学归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在科学分类体系上割断了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在归类分属上不符合体育科学逻辑,存在一定缺陷。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阐述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的性质、作用和功能与体育科学有区别。体育科学有社会属性,从现代奥林匹克开始,竞技体育的高度制度化、组织化,为体育承担社会性任务、功能、集政治、社会(狭义上的)经济文化的综合性质。

体育科学形成比较成熟的是生物学科群,现在,它所研究的领域早已超出了生物医学甚至教育学的范围,它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一个共同研究领域。可以认定,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体育科学定位在综合科学后,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体育科学定位在综合科学下的人体科学。表达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身体练习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的作用特性,同时,也不失体育的研究使命和学科发展方向。1992年国家的学科分类有缺陷,主要是看不到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正是由于该标准只设立了自然科学、医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与社会性科学五大门类,而没有设立综合科学门类的原因。

3.体育科学体系与科学体系是小科学里包含大科学,存在同一性和辩证逻辑关系

科学分类研究:研究证明,体育科学的属性是综合性科学,归类于科学学科体系。体育学科是大科学的分枝,是“大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分为四大学科群: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综合科学。体育科学中的自然学科群,与自然科学中许多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田径竞技运动类和其他技术科学涵盖自然科学。体育科学的许多领域涉及自然科学,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医学、数理化、计算机等。这些自然科学与体育科学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例如运动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力学、及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涉及到的建筑工程力学、光学等知识特征,运动技术科学一些前沿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属性关系,应归类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综合性基础学科包括运筹学、信息系统科学等。人文基础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这些学科与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当然,这些学科不能成为与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综合科学相提并论的一门学科。此外,成熟的运动技术学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应该规范其学科名称,称之谓:田径运动学、球类运动学、体操运动学等。

国家颁布的文件和权威性杂志认为,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在2004年10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包括繁荣发展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科学的繁荣发展[12]。由此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这为基础学科的发展夯实了丰厚的文化底涵。基础学科不断分枝,成为众多的分支学科、边沿学科、介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4.体育科学确立为综合性学科,有助于加强体育科学基础研究

4.1有助改善非常薄弱的基础学科研究。基础学科研究探索的是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体育科学、技术科学和知识创造性的发现使体育科研领域有新的发展。现在的体育基础性研究大都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课题大多数具有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的属性,纯基础性研究很少。目前体育科研的主要方向在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上,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弱。有些重大的创新性研究开展不起来,原因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

4.2有助于改善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比例失调关系。体育的应用研究通常指现代科学技术的体育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使体育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发展新知识创造新技术,提出新的方法,有的科研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比例保持1∶2,近几年来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基础与应用的比例达到2∶3甚至1∶1。

一些学者在选题上只考虑了课题的纯学术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和需求考虑较少。

4.3有助于提高体育科技对体育事业的贡献率。据上海体院等单位的一项研究成果分析,1991~1996年期间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为21.74%。有人分析了1999年~2002年发表的8658篇论文,发现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受基金资助比例较低,从产生的结果来看,平均只有12.43%,表明我国的体育学科受资助的面不够广,自发性的成果占了大多数。

4.4有助于学科建设发展。体育学由许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组成,在这些学科中多由相应的一级学科冠以体育形成.和一级学科相比,体育学科中的学科建设基础大都非常薄弱。体育学中的学科发展必须不断地从一级学科中吸取营养,把一级学科的一些基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引进到本学科中来。然而,在体育学领域大多数学科与自己的一级学科联系较少,比较封闭,从而,影响了学科的发展[13]。

4.5体育科学的科学本质属性与学科分类划分,可以明确各学科性质。学科之间互相联系和相互区别,有利于创建新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建立大学科的理念,把握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有利于领导层重视和研究发展对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科研选题和研究方向。培育体育科学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戒除学术浮躁,思索创新知识途径,促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5.研究结论

体育科学作为隶属科学分类体系中的学科群,属于科学体系中的综合性学科。目前的学科分类,归于社会科学类,不利于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高校体育学归于教育学类更是不利于体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综上所述,体育科学应该包括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四大分枝体系。它们是体育学科旗下的子学科,包括在体育科学之中,而科学学科是研究大的系统,体育科学研究的是小系统,研究任务不同,研究对象各有差异。不可否认的是体育科学体系与科学体系是有直接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它们具有同一性和辩证的逻辑关系。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4

[2]田雨普.体育科学体系[J].体育科学,1982(4)38

[3]胡晓风.体育学属于人的科学[J].体育科学,1987(7)186~87

[4]汪康乐等.体育科学新学科形成的文化底蕴[J].体育文化导刊,2006.242~4

[5]徐飞.科学交叉论[J].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田野、李国平等.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J].体育科学,2007(27)43~4

[7]金海燕、刘尚达主编.[M].大学体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

[8]李文鑫、黄静、吴平.[M].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

[9]杨文轩、杨霆主编.[M].《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出版社,2005.7

[10]熊文.关于体育概念界定的哲学反思[J].2007.112~17

[11]汪康乐、邰祟喜等.体育社会科学创建新学科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115~21

[12]汪康乐、邰崇喜.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其分类[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153~1156

[13]王瑞元、周越.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