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探讨付东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探讨付东莹

付东莹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原传染病医院)三病区157000

【摘要】目的: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探讨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采取自愿参与原则选取46例痤疮患者参与本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2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1.30%(21/2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是65.21%(15/2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痤疮;中医内科;临床效果

痤疮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发病率较高,属于慢性皮肤炎症疾病。本组探究中样本人群例数是46例,探究目的是深入探析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基础性资料

本次探究对象需在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痤疮患者中选取,患者例数是46例,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中患者例数是23例,男女患者比例是13:10,患者年龄在58岁至1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是(36.2±11.7)岁;观察组中患者例数是23例,男女患者比例是12:11,患者年龄在59岁至1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是(36.8±10.1)岁。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对比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组间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一般病情变化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琥乙红霉素+米诺环素+维生素B6+甲硝唑凝胶联合治疗,每次用药剂量分别是0.5g、50mg、20mg、适量,服用方法是口服、口服、口服、外敷,每天治疗次数是3次、2次、3次、2次,给予患者连续4周治疗;

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中医内科治疗,利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原则给予不同症型患者对症中药治疗。给予痰湿血瘀型患者以下中药组方治疗:甘草10g,柴胡、花蛇舌草、夏枯草、厚朴、陈皮各20g,香附、白赤芍、丹参、川芎、当归各30g,茯苓50g,给予痛经以及行经不畅患者加元胡、益母草各30g,加红花20g;利用甘草10g,桑白皮、黄芩、陈皮、厚朴、生白术各20g,生山楂、泽泻、土茯苓、蒲公英、薏米、茵陈各30g,黄连15g给予肠胃湿热型患者病情有效控制;给予肺胃蕴热型患者以下中药组方治疗:甘草10g,泽泻、蒲公英各30g,陈皮、玄参、连翘、桑白皮、黄芩各20g,地骨皮15g。以上药方均为热煎温服且早中晚各一次服用,服药时间是进食后半小时,每次服用180ml,连续给予患者4周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46例痤疮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经t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本组中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经X2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将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得出观察组患者明显更佳的结论且2组间数据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中各项临床数据。

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讨论

痤疮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具有难以治愈和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1],可造成患者颜面受损并促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给予患者病情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痤疮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炎性反应以及细菌感染[2],另外,皮脂分泌过多或者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也会导致患者发病。西医治疗痤疮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短期疗效理想,但是长期使用易造成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3]。中医学上将痤疮归属于“痰”“热”“瘀”“湿”等范畴且主要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给予患者病情有效控制,患者主要疾病类型为痰湿血瘀型、肠胃湿热型以及肺胃蕴热型,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痰为主,散结清热,祛湿解毒,对患者的肺部和胃部起到有效清泻蕴热的作用并促使患者临床疗效进一步提升。

本次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优于对照组。

综合以上结论得出,在痤疮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内科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阮进荣.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9-49.

[2]张作彬.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5(10):230-230,231.

[3]姜越.中医内科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3):4561-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