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黄敬友

黄敬友广西灵山县丰塘中学535423

【摘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怎样更有效地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工作,使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113-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的思想观念、利益观念、竞争观念不断涌现,随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也滋生蔓延。几年来,本人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前提下,在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更新德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做了一些探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然而这些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和分析这些新问题,弄清它们的前因后果,会有利于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地改变和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从而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问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新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价值观上的问题。

首先,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异,功利主义的泛滥。市场经济在激励人们开拓进取、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受利益支配,为物欲所困,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变异,导致一部分人见利忘义,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这些都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渠道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其次,道德价值与道德选择方面出现困惑。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由于人们更注重功效和实惠,努力追求和肯定自身的物质利益,并在利益领域以不同的尺度看待道德问题;由于经济地位、利益分配上的差别,不同的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道德格局带来了多元化的道德标准,使人们感到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因此思想道德滑坡、道德价值与道德选择方面出现了困惑。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就是要让他从小学会合作。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不少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高呼着“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全力以赴地率领孩子向“知识王国”进军。等到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技艺“考级”层层过关之后,才发现孩子竟然很不开心。人是社会动物,不善于合作的人,不仅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是想愉快地生存下去都不可能。

许多家长经过反思,明白了要想孩子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会学习知识,还必须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合作,首先从学会和自己的父母合作开始,然后是和更多的人合作。我们现在贯彻中央的“若干意见”,需要的就是这样符合科学规律,扎扎实实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识破和杜绝那种华而不实的大轰大嗡。

二、为什么有些道德教育苍白无力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问题面前,为什么有些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是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2)畸形家庭如单亲家庭、非正常组合的家庭等等,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3)教师看重学生家长的地位、身份,或因请客送礼等引发的对学生不公正的待遇,使学生形成报复心理。(4)教师打击、挖苦、侮辱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引发暴力行为。(5)处在生理成熟时期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学间的友情和感情,引起成长的烦恼。(6)社会道德风气、精神污染、不正之风、贪污腐败等现象对中小学生的毒害很大。

第二是知识传授模式的因素: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离不开道德认知,但道德认知不等于道德知识传授。将人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必须要靠学习者个人的主动建构;只有在自己的直接经验、情感、心理活动共同参与下建构起来的道德认知,才能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要从知识传授模式的误区中走出来。

三、怎样解决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呢?

要解决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道德教育要有新招

教师要注重身教,这是德育的“实招”。要把德育工作的“实招、硬招、高招”落到实处,关键就是“身教”这一招。对学生来说,持续的、稳定的身教主要来自教师。教师处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教师和学生接触时的一切活动都是身教。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包含着道德信息。只要学生能感觉到,就会产生德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时空的,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活动才是教育,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可惜的是我们的一部分教师往往在“正式”的场所(如课堂)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但在平常的一般生活场所,就表现得有点“不拘小节”,可恰恰是这些“小节”却很容易被我们的学生当作“真经”来学习、借鉴。

再次,要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家庭教育实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离家上学时家长要给予信任和祝愿。孩子离家上学时是一天或一段时间学校生活的开始,如果有一种好的心情,一个好的打算,对他的学习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要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信任和祝愿,使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和积极情绪。如:告诉孩子:“相信你今天的学习会有新的提高”;“祝你在学校学习进步、心情愉快”;“相信你今天上课能够注意听讲”;等等。

第二,孩子在家庭中家长要寓教育于具体活动之中。家庭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果家长能够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家庭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容易养成。如,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要落实在每天按时作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具体活动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落实在不攀比吃穿,吃饭不挑食、不剩饭,不乱花零钱等具体活动中;培养孩子孝敬父母,要落实在见到爸爸妈妈主动问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不给父母添麻烦,帮助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自主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当前,中小学生有的过分依赖家长,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的上进心不足,消极悲观等。鲁洁教授说:“自主的生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品德和多方面的素质。”因此,学校加强自主教育必须真正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在学习上开展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存在。在生活上让学生自主参与,看到自己并显示自己的力量所在。

第二,强化尊重教育,培养学生关怀意识。中小学生有的厌学、甚至中途辍学;有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丧失自尊;有的对他人、集体产生愤怒、抵触和报复情绪等。主要原因是主观上我们还不能够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情和爱,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意识。尊重学生,教师要首先和学生做朋友,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生命、学习、劳动和创造。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意味着理解、期待和尊重,

第三,重视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目前,中小学生有的对德育活动感到枯燥乏味,对灌输式、口号式、文件式的德育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德育为什么不能出现生机和保持活力?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不能生活化和实践化。在道德体验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诱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愉悦地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