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癥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肺癥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刘静君1邹勇2董桂芝3杜朝辉3

刘静君1邹勇2董桂芝3杜朝辉3

(1.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青岛266021)

(2.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山东烟台264000)

(3.解放军四零四中心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肺癥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气阴两虚型晚期NSCLC的疗效,从而得出结论:肺癥颗粒配合化疗能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气调、瘀化、毒解,有形之肿块缩小、消失或缓解。

【关键词】肺癥颗粒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型化疗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200-01

据统计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患者的80%,半数以上确诊时已处于Ⅲ、Ⅳ期,失去手术机会[1],只能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其中化疗毒副作用大,很多患者无法耐受[2]。如何合理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对提高NSCLC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无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自2013年8月以来采用肺癥颗粒联合G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共120例,经病理检查结果为NSCLC,中医诊断均为气阴两虚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50-72岁;病理类型:腺癌44例,鳞癌16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2-68岁;病理类型:腺癌44例,鳞癌14例,鳞腺癌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口服肺癥颗粒+化疗(吉西他滨+顺铂)。吉西他滨1250mg/m2,每周期第1、8天静滴,21天为1周期,顺铂60-80mg/m2,每周期第1、2、3天静滴,21天为1周期,连续应用2周期。第3周期治疗前评价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及副反应等情况,化疗同时开始口服肺癥颗粒,化疗结束后持续应用,每日1剂,分2次温水冲服。

1.2.2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方法同上述化疗方法。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3.1治疗前行胸部CT了解病灶情况(参照RECIST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对目标病灶进行评价: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其中CR+PR为有效(RR)。

1.3.2中医症候的改变中医证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予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分为显著改善、部分改善,无改善,其中以显著改善+部分改善为有效病例。

1.3.3生活质量观察采用卡氏(Kamofsky)评分评定,“显效+有效”为提高,“无效”为下降。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有序多分类资料用KruskalWallis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实体瘤疗效评价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实体瘤疗效评价的比较(n=120)

组别CR/例PR/例SD/例PD/例有效率/例

治疗组319221636.66(22)

对照组013281921.66(1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咳痰、咯血、气促、纳差、乏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治疗组的卡氏评分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毒副作用比较,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低程度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癌多属中医学“肺积”“痞癣”“咳嗽”“胸痛”等范畴,也有谓肺癌为有形之块,中医以“积”、“瘤”“癥”名之。肺为五脏华盖,喜润恶燥。如摄生不当,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均可导致痰瘀内阻,治疗不当易伤肺之气阴,日久成积,癌毒内生。因此,气阴两虚型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消解癌毒。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中药对肺癌放化疗减毒和增效及手术后防复发转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改善肺癌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带瘤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能够达到“增效减毒、扶正补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燕.诺维本联合顺铂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9,25(9):673-674.

[2]孙燕,石元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