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及其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及其临床应用

陶玉杰

陶玉杰(辽源市中医院药剂科吉林辽源136200)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3-0368-02

【摘要】简单介绍姜的各种加工品种、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追溯历史渊源,重点掌握姜的各种炮制品种的药性、药理,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姜的加工炮制品种历史追溯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姜是最好的范例。早在《论语?乡党》[1]中,孔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礼记·檀弓》[2]云:“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吕氏春秋·本味》[3]云:“和之美者,杨朴之姜,招摇之桂。”食用以外,姜亦作药用,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4]将干姜列为中品,《本草纲目》[5]列为菜部,此后历代本草皆有记载。姜的临床应用品种有:生姜、干姜、炮姜、姜炭、姜皮等。

1姜的加工炮制品种

1.1干姜

宋代苏顷的《本草图经》[6]说:“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本草崇原》[7]云:“干姜用母姜晒干,以肉厚而白净、结实明亮如天麻者为良,故又名白姜。”同时期的诸家本草皆用“母姜晒干为干姜”之说,与今天药用干姜的标准制法相同。《中药大辞典》[8]“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中国药典》[9]2005版干姜的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1.2炮姜”

炮姜最早记载于汉《伤寒论》[10]。明代缪希壅在《炮制大法》[11]中指出干姜的应用:“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稍减,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7]《医学入门》[12]“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辟,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本草正》[13]“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得配本草》[14]“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本草纲目》、《炮炙全书》[15]也有“炮用”的记载。《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6]“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晾干。”[8]

1.3姜炭

宋代《太平圣惠方》[17]中所载干姜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姜炭。故此可以认为姜炭从宋代开始用于临床的,但没见其炮制方法的记载。姜炭的炮制方法是: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姜炭的法定制法:“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9]即得。

1.4姜皮

姜皮为姜科植物姜的栓皮及附着的一部分表层。将生姜洗净,浸于清水中过夜,用刀将深色的栓皮及附着的一部分皮层剥下,晒干。

2临床应用

2.1生姜

生姜:辛,微温。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久服去臭气,通神明。”[5]用于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祛痰下气;生姜在妇科应用更是广泛,明妇科专著《济阴纲目》[18]用生姜的处方多达37处之多,武之望在妇科临症用生姜的目的在于温中散寒、祛风解表、止吐,以生姜做药引更是枚不胜举。生姜除了临床做主药应用外,榨汁作为辅料在炮制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姜炙的目的有两个:①制其寒性,增加和胃止呕的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等。②缓和副作用,增加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姜炙可以缓和其刺激性,并能增强温中化湿的作用。姜厚朴的制法:“先刮去粗皮,令见赤心,用生姜汁炙三次,取令香熟为度,或只锉碎使,姜汁炒亦得。”[19];“姜汁炒用,忌黑豆。宜用滚水泡数次切之,不可久浸气滃,有伤脾气。”[20]的历史记载。姜汁炙中药至今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2.2干姜

干姜:辛、热。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治嗽温中,治胀满,霍乱不止,腹痛,冷痢,血闭。病人虚而冷,宜用之。”[5]秦汉时代应用较广,其代表方剂“理中汤”[10]中用干姜配人参、白术、炙甘草使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脾中焦而治;“五积散”[19]用干姜配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等组成使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月经不调等。“当归附子汤”[18]用干姜配当归、附子、柴胡等用治脐下冷痛,赤白带下等。这些传统的方剂流传至今,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

2.3炮姜

炮姜:苦、涩、温。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应用于出血证。本品性温,主入脾经,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可单味应用,如《姚氏集验方》[21]以本品为末,米饮下,治血痢不止;临床用以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参、黄芪、附子等同用;若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乌梅、棕榈同用,如“如圣散”[22];治腹痛、腹泻,本品性温,善暖脾胃,能温中止痛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如《千金方》[23]以本品研末饮服,治中寒水泻;《世医得效方》[24]以之与厚朴、附子同用,治脾虚冷泻不止。若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姜,如“二姜丸”[19];治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者,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如“生化汤”[25]、“少腹逐瘀汤”[26]等,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4姜炭

姜炭:苦、涩、温。功效与炮姜相似,区别在于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2.5姜皮

姜皮:微辛、凉。温中行水。主要治疗水肿和小便不利。《本草纲目》“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胃气,去翳。”现代广泛用于治疗水肿及皮肤病等。姜皮辛凉,凡皮,多反本性,故凉。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总之姜的各种加工炮制品,由于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使姜的药性、药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临症时要辨证施方,充分发挥其加工炮制品种的各特性,科学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论语·乡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礼记·檀弓[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3]吕氏春秋·本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

[6]《本草图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7]《本草崇原》清。张志聪1663年.

[8]《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9]《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10]《伤寒杂病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

[11]《炮制大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

[12]《医学入门》锦章书局石印本1941年.

[13]《本草正》清光绪33年.

[14]《得配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

[15]《炮炙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年.

[16]《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17]《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

[18]《济阴纲目》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9]《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

[20]《本草逢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66年.

[21]《姚氏集验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22]《证治准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

[23]《千金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

[24]《世医得效方》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5]《景岳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

[26]《医林改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