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始乱终弃”悲剧原因略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张生“始乱终弃”悲剧原因略论

王凯

(包头师范学院2018级研究生,内蒙古包头014000)

摘要:在唐传奇小说中,多有描写婚姻爱情之作,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莺莺传》。《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小说结局是张生抛弃了莺莺,而原因小说并未交代。那原因到底为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莺莺传》;始乱终弃;原因

1.元稹与《莺莺传》

《莺莺传》的故事大约发生于贞元年间,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对张生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钟情,通过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弃置今何道,当阿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

我们可以从《莺莺传》中看出,莺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看出崔莺莺不仅物质条件比较好,而且生的美丽,还颇有文采。那张生因何原因抛弃了她,这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2.悲剧原因探析

2.1士人对功名的追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顶峰。南北朝后期,寒门庶族开始兴起,对士族门阀制度产生了冲击,门阀制度开始衰败。到唐朝时,科举制日益完善,许多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成为朝廷新兴阶级。虽然门阀制度在唐代有所压制,但是对政治依然有很大影响,士族与庶族的差别依然有限制,门阀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唐太宗时期修《氏族志》以及武则天时期改为《姓氏录》,规定所有五品以上官员,皆可升为士族,都是为了打压当时的士族,以巩固寒门新兴阶级的地位,这就为一些普通的读书人提供了机会。在此背景之下,“功名”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一旦进入朝廷,便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更有可能改变自身,迈入士族的行列。而对于已经二十三岁的张生,对功名自然也是有所追求。可能对于张生来说,对功名的追求更大于与莺莺的爱情。

2.2婚姻重视门第

唐代婚姻重视门第,也促使文人追求豪门女子。《新唐书》中载“民间修婚,不计官品而尚阀阅”,婚姻不看官品,而注重门第。魏晋南北朝时,士庶之别极为严格。士族为了保持其尊贵的地位,在平日不经常与庶族交往,更别说相互通婚。到了唐代,虽然士族的势力和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凭借着门第高贵的社会地位,在很多方面歧视庶族,比如在婚姻上,这是前朝承袭下来的“士庶不婚”的做法。虽然统治者三令五申,企图抑制“士庶不婚”的旧习气,但是这种旧习气长达百年的影响一时间难以消除,以娶“五姓女”为妻或者婚配当朝新贵的风气依然流行。“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具为社会所不齿”,当时许多文人与世家大族联姻,如王维的妻子是博陵崔氏;韩愈的妻子是范阳卢氏等。

2.3新旧贵族的政治联姻

由于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大量的寒门庶族开始踏入仕途,成为新贵。但士族作为高门,在政治上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和他们联姻,对刚刚踏入仕途以及尚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来说,是一块快速进阶的跳板。另外,士族也想通过拉拢新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贵和旧士族为了各自的利益就进行了政治联姻。这正如吴志达所说,“在唐代,婚姻与仕途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世家大族联姻,是婚姻的最高理想”,当然,这种婚姻只不过是权势的结合,谈不上爱情。

由《莺莺传》的文本可知,张生在向红娘求助时,作了两首诗送给崔莺莺,其后又作《会真诗》三十韵,可见,张生也是小有才华。张生作为一个读书人,两次上京赶考,可见张生对功名的追求。崔莺莺家虽然“财产甚厚,多奴仆”,但是在文中并未提到家庭地位如何。可以认为,崔莺莺的家庭并非世家大族,并且崔莺莺丧父,也算是家道中落。莺莺冲破封建的束缚,与张生私定终身,但是难逃被抛弃的命运。归根到底,对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对他的仕进之路并无作用,给不了他平步青云的依靠,所以抛弃了崔莺莺,而另择婚配女子。如果崔莺莺出身名门,则断无张生“始乱终弃”之事。张生“始乱终弃”并未受到朋友谴责,也是社会环境以及观念影响。陈寅恪在《读莺莺传》说:“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还指出:“张生那种始乱终弃的卑鄙行为,正反映出那种热心富贵功名、玩弄爱情的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

这是完全站在社会环境的角度去分析文本,但是从纯文本来看,虽然张生抛弃了崔莺莺,但不能否认的是,张生与崔莺莺之间还是有真挚的感情。小说中说张生“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但是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并对红娘说出“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日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数三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的话,张生能说出这样违背礼俗的话,完全是真情所驱。其后张生被莺莺数落之后的行为,更是表现了张生并非花言巧语,而是真情实意。张生在与崔莺莺在一起后“常诘郑氏之情”,希望两人能够得到成全,能够变成光明正大的爱情。如果按此发展,两个人并非不可能在一起,但最后两人并未团圆。所以,门阀制度以及追名逐利只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但是悲剧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结语

《莺莺传》的结局是悲剧的,这个悲剧的结尾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文人在爱情中的思想和道德风貌,也深刻的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现实。鲁迅曾指出:“唐人传奇遗留不少,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莺莺传》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传奇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原因恐怕就是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唐)元稹著;冀勒注.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47.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1:166.

[4]吴志达.唐人传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5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6]王丽庆.浅议唐代门阀制度对文人生活和创作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8):68-71.

[7]张清华.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