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闫爱美蒋海霞王国玲

潍坊市红十字中心血站261041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病特征,探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月---2015年6月4109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结果:9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均为变态反应或非溶血性反应。结论:临床输血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健全制度,合理用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热

输血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虽然医疗技术不断改进,但输血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这给疾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因而,如何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一直是临床输血工作中研究的热点,笔者对本地区4109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为临床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月---2015年6月我地区几所医院收治41096例患者,因手术、外伤或妊娠等拟输血治疗;其中男20367例,女20729例;年龄9—81岁,平均(52.3±11.8)岁。其中≤18岁9746例,>18~<60岁18483例,大≥60岁12867例;全部患者中有妊娠或输血史者17172例,无妊娠及输血史者23924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及造血系统疾患。

1.2方法

共有41096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97例,占全部输血治疗者总数的0.24%输注不同血液制剂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输注全血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为1.57%、1.46%,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类别的关系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60岁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7%,明显高于≤18岁及>18~<60岁者;有妊娠史或输血史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7%,明显高于无妊娠史或输血史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和发生机制

输血不良反应指受血者在输血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输血完成后出现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常表现为发热、过敏、静脉炎症、枸橼酸盐中毒、急性肺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变态反应或非溶血性反应有关。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立即停止输血,注意保持静脉通畅,然后给予抗组胺药物、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同时积极查找原因。

本研究对4109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现97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其中输注全血、冷沉淀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高于本研究全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平均水平;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HLA或白细胞抗体不合引起受血者体内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溶解、释放书内源性致热源;②与血液保存液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血液在存放期白细胞活化所产生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一些蛋白,具有免疫原性;③过敏体质、血制品中的蛋白发生变性、血液制剂中存在其他抗体;④可能因输入血液制剂中存在致热源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会出现发热、寒战、过敏、静脉炎症等现象。研究结果再次提醒医务工作者,采血、血液制剂制作及输血过程中都应严格无菌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应该是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最有效的措施,新技术的采用可能使得血制品中致热原或过敏原降低,因而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降低。

3.2安全输血和合理输血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血液制剂,去白悬浮红细胞通过白细胞过滤器清除悬浮红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白细胞不仅起到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还可预防HLA同种免疫,已被广泛应用。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输全血或血浆蛋白过敏而又需要继续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于反复输血已经产生同种免疫、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可采取血液辐照技术预防。

3.3严把输血指证和配血试验

本结果提示,年龄≥60岁者,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增高,可能与年龄增加后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有关。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机会较无输血或妊娠史者明显增高,可能因输血史、妊娠史使得患者体内出现抗体,从而使得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机会增加。对高龄、有输血史或妊娠史需要输血者必须做抗体筛查,检测出有不规则抗体时必须寻找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为患者做交叉配血试验。

3.4建立血液预警系统

输血存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所输注血液成分质量、临床输血管理水平有极大的相关性。血站应健全各医院输血反应登记薄,及时回收输血反应卡,积极查找原因,建立血液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对血液产品的监督和对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当患者接受治疗后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复查HB\凝血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据此准确评估并记录输血疗效,如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人群应建立自己的输血档案,记录在什么时间地点,接受了那种成分血的输注,对于有哪些特殊反应及首次发病时间,它是涵盖了输血链中的所有环节,是一种报告、跟踪、鉴定与处理不良反应的监控管理系统,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再度发生。所以,加强输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严格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合理用血,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易发人群,同时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临床安全用血。

参考文献:

[1]刘达庄,朱俊,朱自严,沈伟,王健莲,向东,张雄民,陈和平,陆震宇,郭忠慧,李志强,金麒英,方勇,姚顶根,胡宁克,邹纬,鲍聿炜,马淑芬,刘宇宁,李海伦,孙伟文,马惠荣;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2年03期

[2]孙桂琴,王海林,李丹,徐敏,曾巧;143例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1期

[3]王小平;冯莹;朱跃辉;周立红;郭锐;陆新容;杨广黔;李莹;邵延芹;金海;;输血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8年01期

[4]杜国琴;;再述1例甲强龙输液过敏反应的护理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王芳;;过敏性鼻炎患者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上呼吸道过敏反应一例[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