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干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尿常规干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陈光利

陈光利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5)

【摘要】尿常规为临床常用检验手段,其检验结果对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帮助,尿液检验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断过程中一项必要的检查内容,可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临床在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时,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分别是尿沉渣镜检法以及尿干化学法。前者操作较为复杂,但诊断准确度比较高;后者操作更为简便一些,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诊断准确率相对偏低。本文中对尿常规干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法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342-02

引言

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验项目,其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患者有重要价值。尿常规干化学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及辅助检查手段的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疼痛等特点,且易得到标本。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尿液检测仪器的不断引进,质量问题是尿液干化学检测中的很重要问题,检测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决定,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做好常规尿液检测的质量控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医生根据相关参数,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好的康复。因此对尿常规干化学法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尿常规干化学法检测原理

尿常规检测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识别、疗效观察、预后评估等,以及尿生化成分变化的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参考。干化学法的检验原理: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该性质可决定亚铁血红素催化过氧化氢,促进氧释放,然后使受体偶联苯胺氧化,血红细胞的受体可以变成红色,偶联苯胺氧化后,借助颜色改变进行红细胞检测。不过,如果尿液中含有肌红蛋白、易热酶或不稳定的细菌代谢物,它也会是红色的,这将影响检测结果,导致红血球出现假阳性。当尿液中含有还原功能的物质时,检测结果为假阴性。干化学法对白细胞的检测原理是:中性粒细胞酶酯法。吲哚酚醛树脂内的试纸可以在酯酶中产生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而吲哚酚树脂则可以在试纸中与重氮盐反应,紫色缩合复合物形成,颜色深度与粒细胞数量成正比。然而,当外部干扰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时,就会产生假阴性。如果尿液中的上皮细胞(包括酯酶)增加,也会导致假阳性[1]。尿酮体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尿中的丙酮或乙酰乙酸与试纸中的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产生紫色的变化,肉眼血尿等明显颜色变化的尿和含有大量左旋多巴代谢物、肌酐、肌酸等标本会造成假阳性。另外,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对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血红蛋白、白细胞造成假阴性。

2.尿液分析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

2.1尿分析检验申请单开立

医生根据病人情况填写申请表格,要求书面规范,患者应将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以及诊断、标本来源和检验项目等诸多如基本信息填写清楚,并认真检查,如果信息填写漏填或者填写错误的情况下,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因而无法对患者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2.2标本采集及送检

标本采集前应准备标本容器,选择无污染、无化学、干燥、清洁透明的特殊容器,并将圆形开口加盖,容积5~10mL,直径4~5cm。为保证采集标本的质量,采集前,应对患者应口头或书面形式告知正确的尿液标本采集方法,如女性应避免月经期,清洗尿道开口,避免与阴道分泌物混合;尿液标本主要分为两类,晨尿,随机尿。晨尿是指早晨起床后,未进餐之前第一排的中段尿液标本,但是因为夜尿在膀胱的时间较长,葡萄糖和氨基酸分解,所以临床建议收集第二排尿液中段;随机尿液指的是患者不受时间限制的尿液,尿液标本只能反应一定时期的现象,且容易受到饮食、锻炼、体位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样本收集后,应在2h内检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应保持在4℃冰箱中,4h内完成检测,对于标本留取时间长、受污染、标本少等不合格标本,应当拒收。检验中,首先需要仔细检查尿液情况,尿液通常是黄色或琥珀色,有病理性的尿液通常是红色、黄色、绿色,正常的尿液通常是透明的状态。尿液异常的标本应贴上标签,检查结果异常的标本应采用显微镜检查[2]。

3.检测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3.1仪器维护

在常规尿检的过程中,对实验仪器的维修和保养非常重要,仪器安装在远离热源、电磁干扰源、干燥清洁的地方,按照规定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当更换零件时,必须进行书面更换记录,重新校准和评估其技术和性能。

3.2试纸质量控制

本实验室测试纸应选择和仪器相匹配的试纸,干化学试纸一旦启封,如在短时间内使用,且每次使用后必须拧紧筒盖,切忌不可放入冰箱内,避免吸水变质。在本实验室中,使用了龙鑫LX-8000R尿液分析仪,并将干化学试纸盒从仪器中取出,并放置在带有干燥剂的特殊设备中。由于项目检测的原理,存在某些差异,侵湿时间的延长,结合室内温度升高,均可使蛋白质、葡萄糖、胆红素等阳性增强,并削弱了酮体阳性,降低pH值。因此,尿液检查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试纸的浸湿时间应控制在2s内。试纸打开后,应在一周内使用完,同时应放在通风干燥处。试纸打开后,应详细记录开封日期并签名,每更换一批试纸,需要对两批试纸的质量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并记录保存[3]。每天应用阳性质控标本和空白对照对试纸条进行质量控制,阴性不能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结果在一个浓度梯度内算在控,方能处理日常标本。

3.3人员质量控制

在上岗之前,检查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熟悉尿常规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前仔细阅读操作手册,熟悉相关设备性能和操作规程,检查过程要确保准确的操作,同时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检验指标[4]。

4.检验后质量控制措施

4.1结果审核

由资深医师审核检查报告的结果,报告单上不仅要填写医生所提申请项目,同时将有重要病理意义上的内容填写在报告上,如真菌和寄生虫以及精子等,同时保证书写过程正确,另外应分析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如果发现漏项不检查,出现异常的结果,需要及时进行再次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如果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不一致,检验员应及时与临床医生和护士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源,以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4.2资料保存

保管好检查申请单,并统一收集和保存门诊检查申请表。所有的结果都将被LIS系统自动保存和管理,以便及时复查核对。

4.3特别注意核对干化学试带检验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的相关性

在常规的干化学尿液检测中,白细胞乙酰化酶法检测白细胞计数,该方法只对粒细胞敏感。在白细胞计数检测中,镜检法结果阴性,分析仪法结果阳性,其可能因素在于膀胱内的尿液停留太久或其他原因导致白细胞的破坏。镜检法结果呈阳性,分析仪法结果呈阴性,原因可能是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当仪器的结果和干化学结果不一致时,应进行显微镜检查,且以显微镜检结果为准。

5.结语

尿常规干化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较为常用,不过其方法所受影响因素较多,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很难保证。因此,加强对干化学常规尿检的质量控制,如检查前、检查中、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永康.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8).

[2]石伟.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镜检和干化学法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7(03).

[3]朱党.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8).

[4]徐龙.尿常规检验中干化学法与尿沉渣法联合应用的效果[J].医学检验,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