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艾汤加味水煎口服剂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胶艾汤加味水煎口服剂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先琴霞

先琴霞(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人民医院756300)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24例病例均为隆德县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妇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2例,最小者18岁,最大者50岁,平均年龄36岁,对照组62例,最小者17岁,最大者52岁,平均年龄37岁,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做彩超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二、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胶艾汤加味水煎口服一日一剂,一剂煎两遍,分早、晚两次口服,基本方:阿胶(烊化)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艾叶炭10克,焦山栀10克,甘草6克,血余炭3克(冲服)。随症加减,1、月经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瘀血为主者,宜活血祛瘀,固冲止血,上方加小回香12克,台乌10克,干姜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三七10克;2、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宜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上方加侧柏叶10克,大蓟10克,小蓟10克;丹皮15克,地骨皮10克,3、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质稠,心烦潮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以虚热为主者,宜养阴清热固经为主,上方加生地15克,地骨皮10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4、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晦暗,苔薄白,脉缓弱,脾虚为主者,宜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上方加人参10克,炙黄芪30克,土炒白术15克,炙草6克,山药30克;5、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畏寒肢冷,面色晦暗,面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宜温肾固冲,止血调经,上方加附片6克,熟地25克,山药20克,山芋12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鹿角胶6克(烊化),杜仲10克;6、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血色深红,质粘稠,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质偏红,少苔,脉沉细而数,宜滋肾益精,止血调经上方加山芋12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鹿角胶6克(烊化),杜仲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

对照组:用乙烯雌酚0.1一日一次,连服22天,于第17天配合黄体酮20mg肌注,一日一次,连用五天停药,为一疗程,连用三个疗程。

三、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36岁,2010年4月10日,月经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给予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固冲止血,方选阿胶(烊化)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艾叶炭10克,焦山栀10克,血余炭3克(冲服)。小回香12克,台乌10克,干姜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三七10克;服五剂后血止,为了巩固疗效,又续服五剂。患者第二次月经来时间正常,血块明显减少,给患者又服十剂。第三次月经来时时间正常,血块消失又给十剂。第四次月经来时时间正常,血块完全消失,停止治疗,观察半年无复发。

四、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比较,结果见下表,由表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出血停止复发变化情况:

五、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将功能性子宫出血归属于崩漏范畴。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爆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以崩漏并称,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出血是由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淤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形成的。笔者在临床上善于发挥中医特长,本着急着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按中医理论,采用塞流、澄源、复旧等法,出血日久,就会导致瘀血,胶艾汤主治冲任虚损诸证,方中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经活血,以防留瘀,甘草调好诸药。配仙鹤草收涩止血,血余炭消瘀止血,地榆、焦山栀清热凉血,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