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意蕴美艺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中国古典园林意蕴美艺术探讨

胡洁瑜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蕴美;表现

前言

中国在造园创作上,以崇尚自然为主旨,诗情画意的写意手法为形式,营造意境从而抒发情感为追求,有意识地对自然景色中的山、水、植物等加以改造,呈现出一个内涵丰富的微缩自然景观,每一处细节无不展示出其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中国现存的古园,多数是清代建造的,其中的少数留有明代的风格特色,比如说留园(见图1)。

图1留园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蕴美的表现

(一)立意

在园林的创作之前,园林的立意至关重要,要确定园林的主题、形式、元素等等,如何布局,营造怎样的意境,这些都是在造园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造园要从全局考虑,要突出园林主题,以此为该园特征,来营造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定位上是以自然为主题,其基本的艺术形式是自然山水园。中国园林以自然为师,看重内涵,注重精神的表达。明代计成在《园冶》著作中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重要造园理念,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阐明了造园所需达到的意蕴及艺术效果。中国古典园林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美学的特征之一,也是我们东方思想与智慧的核心。在自然的前提下,园林也是有不同的定位和主题的。比如狮子林是以山为主体内容(见图2),而沧浪亭是以水为基本立意(见图3)。

图2狮子林图3沧浪亭

(二)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之一,在布局上独具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将大空间划分为许多个小空间,通过一系列造园手法使小空间看起来更加宽阔并且富有意趣。基本的方法是在形状上、形式上、颜色上、结构上以及空间上进行适当的对比反衬和特质上的互补。

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崇尚曲径通幽、委婉内敛,反对一进入园内就将所有的景色都尽收眼底,所以多采取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造园技巧,从而营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园林意境。强调空间的流动性与连续性,当观赏者沿着园林中的人行步道从一点移到另外一点时,风景呈现出来仿佛就像是打开了一幅山水画卷,达到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园林的设计者在布局园林时,就像一个画家在作画时一样,必须要有所取舍。他必须从更广阔的风景环境中借景,然后根据观赏者的喜好运用于园林中。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造园手段之一,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借,还有时间上的借,园林真可谓是一门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比如说在北京的颐和园中,造园者借景于玉泉山和山顶的宝塔,将二者融入颐和园的景色之中,仿佛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设计巧妙(见图4)。借景充分拓展了咫尺园林的意境,将有限空间的园林意蕴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有主次之分,反对平铺直叙,会设计主要的观赏景点以供观赏者欣赏。比如说园林人行步道上的每一个显著的地方都会采用同一梯级的太湖石来点缀装饰,像入口的玄关处、人行步道的中心处等等。

图4颐和园借景于玉泉山

颐和园东北角处的谐趣园,具有南方园林的特色,精致玲珑,亭台楼榭,美不胜收,有着园中之园的美誉,在颐和园中别具一格(见图5)。据历史记载,谐趣园是仿效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寄畅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从其园林整体布局来说,寄畅园具有江南园林的典型性特征,委婉曲折,又因地处风景秀丽,巧于因借,将自然之景很好地融入园林之中,尽显意蕴之美。

图5颐和园谐趣园

(三)色彩

色彩往往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色彩是其意蕴美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色彩和谐统一,从整体角度综合考量来进行搭配,山石、水面、天空、土面、建筑、道路、植物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色彩。山石、水面、天空、土面为天然的色彩,这和地理位置、人文气候相关,是一个园林中色彩的整体基调,建筑、道路等要素需要和这些天然色彩既要相互协调,又要有所对比,所以说不同地域的园林色彩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天然色不同。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所占比重大,所以说植物是园林色彩中的重要元素,如若搭配得当,可以营造出绝妙的意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四季之景不同,色彩也不尽相同,春季与秋季的植物在颜色搭配上偏向于暖色,夏季与冬季搭配时颜色偏向于冷色,应季节气候的不同,调试色彩的冷暖度,来营造不同的氛围与意蕴。

不同的色彩,体现了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北方园林以有色为佳,江南园林以无色为美。南方私家园林的色彩上除了植物的颜色,一般就是黑色、白色和灰色,黑色庄重沉稳,灰色中性内敛,白色干净透彻,看似无色,实则色彩最为丰富,整体氛围素雅古朴,自成一套系统,更像是中国的水墨山水画(见图6),相比较而言,皇家园林的色彩就更为华贵鲜艳,金瓦红墙,彰显皇家气派(见图7)。

图6南方私家园林图7北方皇家园林

(四)造景

建筑、山、水、石、植物等元素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元素之间的搭配结合才得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园林作品。园林在造景时,虽然源于自然,但并非对自然之景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再现,创造出与自然浑然一体并孕育着丰富情感的园林景色。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在园林中既作为功能性场所供人们观赏景色,又在整体的自然环境中起到点景的作用,遵循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原则,以求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进行完美的融合。建筑在园林中的高处和低处均有定位,为的是方便人们观赏到自然环境中的不同的面貌。虽然园林建筑往往被观赏者作为赏景时固定有利的位置,可以去仔细观赏园林中各组成部分的优美风景,然而人行道和小路遍及整个园林,为的就是让观赏者可以享受到变化着的或者说是移动着的自然风景。

掇山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不可或缺的根本内容。在古典园林中,山与水这两个要素是互相依存,互为映衬的。石为园之骨,水为园之脉,石又是山的代称。陈从周先生在《园林谈从》中曾写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注重花木的点缀,种类丰富,得其时宜。我们可以在春暖花开之时欣赏绿柳,夏日炎炎之时观赏莲花,在秋高气爽之时登高赏桂,在寒冬腊月之时踏雪寻梅。像北京颐和园内的玉澜堂,在花木的种植上就非常考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以松、竹、梅、菊来比拟园主的品格。园林在树的种植上分为点植与从植,注重画意的表达,除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外,还可以柔化空间、限定空间,使空间更具意蕴。

(五)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通过园林中景物的经营与布局,使人们身在其中时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与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境界。西方的景观设计相较于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更为理性,西方认为景观设计的实质是空间设计,关注的是空间的营造所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而非情感上的升华与体验,这也是我们的古典园林和西方的景观设计最根本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营造意蕴深远的意境空间。实景为实,空间为虚。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虚与实塑造空间,虚与实二者相生相映,缺一不可,实中见虚,以实写虚。如果没有虚空间,那么实处就失去了神韵,以虚空为载体传递丰盈,中国古典园林通过虚与实的对比营造出灵动空间,具有很强的空间感,给人以丰富的、愉悦的空间体验。

园林,在于外物,更在于心境。优秀的古典园林不仅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欣赏自然风景的真境,还可以使观赏者参与到其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心灵上的净化。中国古典园林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意境空间的营造,在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寄情于物而又由物生情,并非简单的追求最终呈现的形象,而是追求形神合一的更高境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也是其不同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根本原因。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意境的表达通常也会借助匾额和楹联来完成,这就像是山水画中的题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助于人们理解其中的意境,增强园林的艺术感染力。少了匾额的园林,会让人感觉到空乏无味。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从周.园林谈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