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合理用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如何科学合理用血

何顺美

何顺美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黔西562400)

【关键词】科学合理输血用血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93-01

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已成为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是救死扶伤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用血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献血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四条规定,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主要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它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因此,临床上应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最大限度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的安全水平。

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部分临床医师不了解《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有关输血适应症的规定,仅凭陈旧观念给病人输血,认为输血能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使患者尽快恢复的功能。不少医生用血浆扩容,补充白蛋白。这样做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使病人患上输血传播疾病和提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据相关资料显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1],以输注血浆发生率最高。目前临床实践中不合理输血中最多的情况是输保险血,临床医生评估病人虽未达到输血指征,但考虑到病人病情千变万化,为保险起见给病人输血,以降低评估不足带来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应及时更新输血知识,改变以往陈旧的输血观念,加强对血液有形成分等输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给病人输血前,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进行风险评估,在利大于弊且无其它替代措施的情况下,才考虑输血。这样不但节省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还避免了输血带来的风险。

二、准确评估输血量

合理输血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是输血剂量,和临床用药一样,只有达到最适剂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病人未获药效还产生副作用。输血更加强调这一点。因为当给病人输血量不够时,病人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却要冒着可能感染输血传播疾病和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这远比药物的副作用要严重得多。临床实践中常见一些医生给病人输血1-2U的病例,这种输血严格来讲大部分都是不合理的,要么是这些病人根本不需要输血,完全可以通过补充铁剂、叶酸或食疗(多吃红枣、花生等)来代替;要么就是这些病人的输血量不足,根本未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准确评估输血量,不该输的血坚决不输。一次输足剂量,避免病人多次被免疫和多次承担感染输血传播疾病和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

三、大力提倡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输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成分输血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还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部分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不足,认为全血比成分血输注效果好,全血能比较全面的补充各种血液成分,实际上全血采集时所用保养液,都是为保存红细胞而设计的,而全血中其它成分如血小板、白细胞、凝血因子等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它们的活性和生理功能逐渐降低。另外,输全血会增加病人感染病毒的风险。因为如果血液污染病毒的话,病毒不是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的,有的成分如白细胞,血浆,病毒分布多,危险性相对较大。有的成分如红细胞,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而危险性相对也小。当病人只需要某种血液成分,特别是只需要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时,就应该只给病人输这种万分。因为如果输全血,就意味着将病人不需要的其它成分包括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大的成分也输给了病人,从而增加了病人感染病毒的危险,而这完全可以通过成分输血来避免。因此,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就要提高医院成分输血的比例,三甲医院必须达到80%以上。另外,还要改变临床医生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输全血比输成分血好),让医生充分认识到输成分血的好处,才能提高医院成分输血的比例,也才能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四、开展自体输血技术

自体输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适当的时候回输给患者本人的一种输血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式之一,可避免因输注异体供者血液引起的输血传播疾病及其他不良反应。对于RH(D)阴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自身输血。另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生应动员患者血身储血、自体输血或者动员患者亲友献血。自体输血技术的开展,不但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还缓解了日益紧张的血源供需矛盾,避免输血传染病传播,减少输血前检查工作(定型,配血),避免发生输同种异基因血的差错事故。少量手术前采血,还可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生成。自体输血也是解决不接受异体输血的特殊宗教信仰者的供血问题。自体输血正逐渐成为临床合理用血的考查指标之一。

五、培训与考核

对新进人员、输血科在职人员、临床医生、全体护理人员等,加强科学合理用血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并不定期进行考核,真正做到人人知晓“科学合理用血知识”,尽量减少不合理不科学的用血现象。

综上所述,输血已成为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但输血有风险,作为血液工作者,我们应科学合理用血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风险!

参考文献

[1]蔡德康.临床医学与临床,2012:9(7):85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