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彭小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彭小燕

彭小燕

沅陵县中医医院4196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根据收治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43)和实验组(n=43)。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心脏功能以及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脏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3.9%),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脏功能良好,值得我院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医特色护理;临床护理途径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或是急性缺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我国近年来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逐渐增多。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合并症,还有可能造成休克、心力衰竭等等,对患者的生命危害较大,为此,对此类疾病采取优质的护理方式是很有必要的[1]。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途径,探究其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患者43例,实验组患者4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3:20,患者年龄:40岁~72岁,平均年龄(56.45±8.56)岁。实验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2:21,患者年龄:42岁~72岁,平均年龄(57.11±8.3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在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排除标准:具有严重的肝肾等器官障碍患者,精神异常的患者。通过组间资料对比后,P值>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检查,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实施日常检查,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等,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途径,具体护理方式如下:(1)中医特色护理配合:首先,对患者的体质进行检测,确保护理和患者的体质相符。中医护理最讲究望闻问切,因此,对患者的护理要先观察再治疗护理。如果患者心悸、胸痛,要促使患者活血化瘀,镇痛为主,如果患者头昏脑涨、腹胀等要以通气消食为主;如果患者心肾阳虚,以温补为主;患者气阴两虚要养气[2]。其次,通过对患者进行食疗,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患者血脉不通多食用木耳、当归等,少吃生冷刺激的食物;患者心肾阳虚多食用牛肉等具有滋补效果的食物;患者脾胃消化不好,食用一些粗粮、薏仁等物,辛辣、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要少食[3]。同时,还可以为患者实施艾灸,在针灸患者的肾穴、脾穴等。(2)临床护理途径: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成立护理团队,从医生、护士长到护士,层层护理,相互配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其次,医护人员要注意关心患者,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及时开导患者,通过轻松愉悦的交流减轻患者内心对疾病的担忧,增强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4]。另外,通过在病房发放疾病宣传手册或是口头宣讲,让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了解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以及治疗方式,加强患者的认知能力,在护理的过程中配合医护人员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最后,医护人员在每天的观察中,做好患者的病情记录,以便提高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心脏功能(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心脏功能分级标准)以及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发生心律失常、没有发生心律失常)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21.0统计软件,将数据完成分析处理,患者心脏功能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用n%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

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脏功能

实验组患者心脏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3.9%)。P<0.05。见表2。

3讨论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心绞痛加重、发病较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常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休克等症状,患有该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块集中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血管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如果患者劳累过度、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都有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危害患者生命。心律失常可发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因此,对该病要尽早治疗。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心脏功能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后开始护理,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按照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护理,通过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其次,医护人员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听取患者内心想法,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后,中医特色护理对患者的饮食、身体素质进行护理,改善患者内脏器官,补充营养,通过针灸刺激穴位,从而减轻患者身体病痛。

综上,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实施中医特色护理配合临床护理途径,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琳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524.

[2]彭芳芳,卓芝燕,胡佳雨,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6):47-50.

[3]代振涛,王培濯,潘淑红,等.临时起搏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心律失常中应用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5):444-445.

[4]李凯,赵振娟,夏志强.急性广泛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监测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11):104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