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说明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

金小红

金小红浙江省乐清市建设路小学325600

【摘要】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说明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在脱离语文本位的基础上将说明文演绎成为了课外知识的科普现场。因此,阅读教学需要让说明文的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的学:准备使用“读”;“有效使用说”;严谨品味“词”;及时使用“比”;迁移用“方法”。

【关键词】说明文;精细品读;实践运用;拓展补充;语用视角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2-084-02

小学教材中说明文份额不少,对象均是小学生,往往运用确切、简洁、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往往通过朗读几遍课文,学生就已经能够掌握,这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可教师往往将此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认为完成了这些就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目标。然而,把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仅定于此,是不符合“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理念的,当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随着“语用学”这一新兴理论在我国语文教学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笔者试着在语用指向下,对说明文教学进行“复位”探索,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确定相对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准确使用“读”

读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之一,说明文教学亦然。例如在(活化石》的教学中,针对“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这一句的学习,笔者指导学生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一是把“一代一代”和“一代代”两种不同结构的词语放在一起对比朗读,二是把其他动物“早就灭绝”之快和大熊猫“一代一代繁衍至今”之慢进行对比朗读。两重对比朗读下来,大熊猫“生存年代久远”的特点,学生自然领悟到了。

不同的语用目的,采取读的形式也不同。《活化石》一文可以采用夸张朗读的方法,以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留下印象;而《蝙蝠与雷达》一文,当需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第三自然段严密的逻辑时,就要代之以自由地轻声地细读,才能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揣摩语句间的关系。所以,朗读虽然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在运用中仍然需要掌握分寸,准确使用。

(二)有效使用“说”

于永正老师认为: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

其实,“说”的效率取决于其是否在语用指向下、目的明确地“说”。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说与写。

如教学《鲸》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东海龙宫要举行一场鱼类比赛,鲸也想参加,虾将军把它拦住了,并且对鲸说出了不能参加的理由。你知道虾将军是怎么说的吗?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觉得有趣,又达到了整合相关知识的目的。

再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难点,是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李春设计完图纸后开新闻发布会的场景,要求每个同学以设计者的身份,回答记者的两个提问!“①您打算把桥修成什么样的,②这样的桥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备答,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再度自学,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而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扮演“记者”的尾色,针对学生理解和表述中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到位。

(三)严谨品味“词”

说明文语言确切,首屈一指的就是用词准确、简洁、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啰嗦重复、拖泥带水。

笔者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之外,更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秦兵马俑》中有一段文字:“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套多挽成了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教学时先让学生都换成“拿”字,比较朗读,体会动作用词的精妙和独特,再举例如“看”字,也有许多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试着用不同的“看”写一段话:“上课铃响了……”比较一品味,乍现而出——并不只有那些枯燥的说明方法才能体现说明的用词准确与精妙。

这段文字更是一个典范,很多学生在写文时,只是一“看”到底,品读之后练笔,让学生们的文字也变得生动起来:“上课铃响了,老师来了没有?坐在窗户边的张文龙把头探出去张望,这可惹恼了班长杨缀。她双眼圆睁,瞪着张文龙,大吼一声:‘张文龙,你干什么?’同学们一瞧这阵势,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坐好。我斜着眼睛一瞟,我同桌正眯着眼睛瞅着桌肚里那本漫画书呢!”

说明文也有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品读之后,而再灵活运用,课文成了真正的例子。再写上这么一段,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看”的精彩,一改往日的风平浪静。学生遣词用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及时使用“比”

说明文的文字多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例如《赵州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里除了可以把“参加”一词挖去,进行比较朗读外,笔者还尝试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个分句去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隋朝”一词不足以表现其历史的悠久。看到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再度介入,用图示倒推的方式,从“现代”一直倒推到“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间年代跨度之大,然后总结出因为隋代离现在究竟有多远,是很多人没有感受的,所以必须再加上这个具体的时间词,强化年代久远的感觉。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其买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五)经常使用“画”

“画”在语文学习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说明文学习,经常使用“画”的策略,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针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端,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一句,笔者出示了三幅不同的设计图让学生辨析――到底哪一幅图才符合赵州桥的设计?另两幅设计图的错误,是因为忽略了原文中的什么词而造成的?这样,学生不仅对于文本语言的精确和严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强化了“一字未宜忽”的阅读态度,同时对文中表述赵州桥设计的这句话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有效的积累。

(六)迁移用“方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说明文的教学自然也不能脱离这样的核心目标。因此,说明文的教学要立足于语言,指导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体悟作者写作策略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方法之后,强化教师的牵引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方法作为补充,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学法迁移的基础上历练方法、活用技能。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这篇课文既有说明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确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了散文独有的文艺气息。因此,在引领学生在实践学习积累了洞察文本结构、揣摩作者创作思路的方法。随后,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松树》,引领学生在两篇文章的整合联系下感知语言表达的共性,并在其他说明文的对比中感知语言表达的生动和文学气息。形成了方法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历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好地推动课文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又如《鲸》是一篇平实性说明文,《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教完两篇课文后,在比较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把《鲸》写成文艺性说明文,把《松鼠》写成平实性说明文。另一种是迁移方法说写课外内容。如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按照“名称—特点—作用”的顺序写写自己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学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家乡的一处古建筑。

翻开一篇篇说明文,学生除了学到精彩的科学知识外,还应该得到更多能力的提升。品词、品句、品文……细细思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语文”。

参考文献

[1]安桂清.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02:72-77.

[2]杨德广.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5,05:44-48.

[3]周德颖.关注语用,从何入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3,01:14.

[4]周梅.低段科普性说明文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05:27-28.

[5]贲友林.说明文教学中的语用价值[J]基础教育参考,2013,09: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