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体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体验

黄文华

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体验

——“求平均数”教学片段及反思黄文华

黄文华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振能小学,广东深圳51811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51-01

一、案例背景及学生情况分析

平均数问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围绕“总数量&pide;总份数=平均数”这个除法数量关系进行变式训练。新教材中把平均数问题放在简单统计部分,重在把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运用平均数问题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写真

片断: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1)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第二场比赛:投篮比赛的成绩。(教师用课件出示男、女生跳绳比赛成绩的统计图:人数不均等,女生比男生多一人)

(2)师: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在相同的时间内投中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次比赛又是谁获胜了呢?

生:我觉得这次比赛女生队获胜了。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女生投中了25个,男生一共投中了24个,女生比男生多投一个。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女生比男生多一人,所以比较他们的总数不公平。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求平均数。

(1)师:你觉得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方法。

(3)全班汇报。

生1:我认为可以去掉女生队5号队员投球数,这样就公平了。

师:女生队,你们同意吗?(女生队:不同意)还有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好方法?

生2:那就在男生队加一个再比。

师:女生队的同学,你们同意吗?(女生队:不同意)女生队还是不同意?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生3:算出他们各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再进行比较。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3.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

(1)学生分组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求出每队投球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小组讨论,然后拿出练习纸,和同桌共探讨出求平均的方法。

(2)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不同的算法。(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予有需要的同学帮助和必要的指导。)

师:算出平均的数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学生把练习纸拿到上面展示)

师:你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平均数的吗?

生:我把女生队2号的两个分别给1号和4号各一个,这样女生队每个队员的球数就一样多了。然后再把男生队多分给少的。

师:你能把你画的过程在黑板上摆一摆吗?

生:能。(学生摆)

师:像这种把多的部分拿给少的部分的方法,我们叫做“移多补少”。(教师板书)

方法二: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

师:我们再看张森茹同学的练习纸,她用了两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用的另一种方法。

师:她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计算的方法。

师:我们把她列的算式读一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pide;人数=平均数。)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是5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5个呢?(生:不是)那平均数5是怎么得来的呢?(生:把总数25个平均分给5个队员,平均每个队员投中5个。)3号队员投中了“5”个,这个5表示的意思与平均数5的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3号队员投中的“5”表示的是她实际投中的个数。)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女生队最多投中了几个?(生:7个)把它跟平均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生:最多的比平均数多2个)女生队最少的投中了几个?(4个)把它跟平均数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生:比平均数少数1个)(引导学生明白,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案例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篮球比赛得分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如何求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究竟应该选谁参加学校篮球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在比较中体验。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的过程。本案例提供了男、女生投篮比赛不同的数量,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发现规律作了恰当的先行组织,学生把思维的焦点直指平均每人投多少个,从而把零散的感受整合为理性的总结。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老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