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

张平

张平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茶坝中学四川巴中636079

摘要:学困生作为广大教师最为头疼的教育对象,也是最为受到关注的学生群体,不少的教师把学困生提升成绩作为最难攻克的难关。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还对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入手,简要的概述了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

前言: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重要时期,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中途掉队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学生数量随着年纪递增、课程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而增加,日益增长的英语学困生使得英语教学十分困难,从而影响班级班风、学风、乃至校风。为了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阴影,最终如何转化英语学困生是广大英语教师所必须面临的主要课题!

1初中英语学困生落后的原因

1.1学习方法滞后,学习效率低

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而学困生往往缺少的正是这一点。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仍像小学生那样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学习无计划,把握不准时间的分配。课前无预习,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或不能把握要点,只顾记黑板上的一些例句,但分不清重点,结果笔记记了一大堆,课后又不及时消化与巩固,寻找知识点之间联系,却只是赶作业,或抄袭作业。对于问题或错题,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也不会为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他们普遍采用的记忆力方法都是死记硬背,对生词逐个字母拼读,常常前读后忘;对课文理解往往不考虑上下文,朗读时照本宣读,有口无心,课内学,课后忘,知识的巩固率低。

1.2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多数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差使”免受责备,更有甚者,学习英语是为了“混日子”。也有部分学生仅仅是出于好奇或一时热情,没有学英语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受不稳定情绪支配,学习热情冷热无常。部分学生也因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家长、教师乃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愿望,从而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学习成绩徘徊不前。这一现象在大多数的学困生中普遍存在。

1.3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课堂教学来讲,也存在着不少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的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或重点不突出,或教学进度过快,或内容难度过大等。有的教师缺乏指导,有的教师鼓励表扬少,缺乏表情和激情,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或有进步的表现无动于衷,很少鼓励较差的学生试一试。有的教师提问不全面,较差的学生甚至被剥夺提问的权利,从而使他们觉得自己成了课堂的陪衬。

2加强对初中英语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2.1了解学困生心理,建立师生感情

从小学进入中学,有许多学生小学时曾学过英语,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部分学生由于各种情况而从未接触过英语,起初,他们渴望学习英语但又对英语心存神秘感,害怕学习英语,从心理上和曾学过英语的学生相比,认为自己已经是学困生了。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主动地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关心的话语疏导他们,消除他们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树立起努力学习、争取进步的信心;在开始上课时,尽可能地放慢教学进度和讲课的速度,让学困生一定要听懂并且消化所学的内容。课后我经常询问和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也时时抽查提问,并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结果,许多学困生敢于张口说英语了,并且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一些知心话告诉我,使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更加心中有数,且得到我给他们学习上的建议和鼓励后,他们开心地笑了。师生的友好感情逐步建立起来后,学困生不再胆怯和神秘,学英语的兴趣也在日益提高,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还有许多学困生在不断地进步。

2.2倡导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补偿教学

教师是英语学习的指导、促进者。要让学生学会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听讲――接受――记忆――习题”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掌握英语。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2.3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有道是“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困生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一花.邓俊斌.浅论高考指挥棒下的新课改的进行[J].安徽文学,2008(09).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孙晶晶.合作互动:让师生激情燃烧在英语课堂[M].江苏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