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德育渗透性的特征及实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浅析初中德育渗透性的特征及实现途径

次仁白珍

次仁白珍

(拉萨市第七中学,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初中德育作为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理想、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与内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探寻初中德育渗透性的新途径对于增强初中德育的有效性、科学性与长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渗透性;特征;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3)05-0000-01

德育的渗透性是指德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根据社会要求和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学生为对象,借助一定的教育载体,通过间接、渗透的方式与手段,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等贯穿到学生头脑和教育过程中,使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人生目标、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便是对德育渗透性的形象描述。

德育作为人格教育、人格提升和精神建构的重要内容,一直位于教育的首位,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1]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政治信仰逐渐形成,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其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初中德育渗透性的研究,追求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的德育渗透方式,是我们增强德育科学性与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德育渗透性的特征

1.渗透的渐进性。

初中德育教育企图取得“急令飞雪化春雨”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首先,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浅表到深入的客观规律。其次,力图迅速见效的“注入式”、“填鸭式”灌输手段显然不适应这个多元化的开放社会,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倍功半。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应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耐心细致地分析其思想境界,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育情境,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合到初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使德育细致化、细小化、长久化,如春雨润泽、潜移默化、渐入佳境、水到渠成,而不是一蹴而就。

2.渗透的持久性。

德育渗透性应坚持人的道德品德持久性要靠情感维持这一特点,遵循初中生品德形成规律,将道德伦理和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受教育者脑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德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将工作细致化、持久化,耐心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德育内容入脑、入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动消除青春期的叛逆感,接受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促使德育效果持久化。

3.渗透的多样性。

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强调以间接、隐蔽的方式,不直接简明地宣扬教育目的与内容,而是将其巧妙、灵活地藏于各种教育载体和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载体与教学过程,以一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来影响学生,使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德育工作者应该综合利用各种设施与环境,组织适合初中生的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促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境与环节中去,时时刻刻熏陶感染学生,使其形成健康阳光的思想。

二、初中德育渗透性的实现途径

1.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教师作为德育渗透工作的主要实践者,其优雅的形象和高尚的人格会对中学生的道德与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教师的榜样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会超过知识本身。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2]因此,在初中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既应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又应该完善自己的思想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思想;还应该完善自己的形象与人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学生起到模范与效仿作用。只有教师具备高超素质和完美人格,才能产生巨大感染力、感召力和辐射力,才能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2.以教学为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接受思想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应当贯彻落实学校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同时将德育贯穿于课堂之上,根据各学科特点,努力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形象直观的教育情境,根据初中生好奇与创新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消除学生厌烦、逆反和排斥心理,将德育与学科特点紧密相连,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在课堂之上,又寓于课堂之后,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

3.以校园活动为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校活动是教学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德育不仅要做到寓教于学,更要做到寓教于乐,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号召同学积极参加,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充实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可以组织文化、文体、文娱活动,使同学们在比赛竞赛的过程中展现自我,并且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锻炼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也可以提高他们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红色网站创建活动、关爱艾滋病儿活动等,形成多角度,多形式,多视角的德育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无形地渗透到这些活动中去,使得学生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与升华。

4.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同样是德育的辅助与催化剂。因此,首先要大力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在校园中增加绿色人文景观,营造清新秀丽的景色陶冶人心;建设布局合理、规划严谨的教学设施,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受浓浓的书香气息。其次要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将名人雕塑、励志标语等放置在校园的恰当位置,处处彰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文化气氛、人文气氛,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受教育者的求学精神和进取思想。

5.以网络为突破口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初中生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网络思潮鱼龙混杂,极易影响初中生的思想立场与道德品质,因此,加强初中德育渗透性,必须坚持以网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廉价、高速的特征,扩大德育的覆盖面。首先,应提高德育工作者熟练运用电子信息的技能,使其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熟练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高科技资源,辅助进行德育,提高教育效能。其次,应大力研究开发德育软件和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与趣味性,使德育与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起来,扩大德育覆盖领域,增强德育的渗透性。

参考文献:

[1]赵洪.关于德育渗透研究的概述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第1页。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