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与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环境行为学与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

任寅付奇超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250101

摘要:近些年来,城市地铁的建设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设,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地铁出入口空间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上门户是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兼具文化宣传特质。本文以地铁出入口的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环境行为学、人的体验角度出发探讨出入口的空间设计要点和方式,将其作为空间设计的导向。

关键词:地铁;空间;环境行为学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城市加快了地铁建设的节奏。地铁车站的建设逐渐受到设计师的普遍重视。地铁出入口设计是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乘客进出地铁车站的重要保证,是连接地铁和城市的主要纽带。因此,加强对地铁出入口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意义重大。

1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相对于环境心理学,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2地铁出入口空间中人的行为规律

要研究地铁出入口空间必须关注其使用主体——人。深入观察、详细记录这一使用主体在出入口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感受,为设计具有人性化的出入口空间提供切实的可参考的资料。地铁出入口空间中的不同角色人群,具有不同的空间占领,对空间的需求量、尺度与位置也不尽相同。根据人群不同的行为性质可以分为:

2.1通过人群:相对高速运动,地铁出入口空间使用的主要人群。这类人群进行的往往是必要性活动,他们目的明确,大致呈直线向目标行进即“抄近路”。在进行步行交通设计时需考虑人们的这种心理,出入口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行人穿行的线路相吻合,道路避免绕行,减少不必要的高差,缩短流线,同时避免与地铁出入口中的其他功能的区域穿插,减少相互间的影响。同时还应该尽量考虑如何实现乘客的快速换乘要求。

2.2附属人群:空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静止,如等待、滞留人群和工作人员等,这类人群进行的往往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出入口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部分人群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以及避免其对入口处主要通行人流的干扰。有意识设置引导此类人群避开主要通行空间,利用人流的灰色地带如出入口两侧及背部空间。

2.3经过的人群:这部分是在出入口空间外部经过的人群,他们对地铁出入口空间的使用主要是视觉的观赏,特点是时间较短,欣赏方式一般为动态的,是地铁出入口空间的间接使用者。他们主要是通过视觉器官来获得信息,此时的环境对于这类人群而言,有刺激但无需反馈。

3植物配置

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案应符合地铁车站空间的整体表现要求。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乡土树种的应用。是以环境形象为特色的植物景观向文化景观升华,也是某些植物景观成为包容环境形象、人格形象、文化形象的集中代表。此外,就其植物学本性而言,还具有地域性和普及性。景观设计时必须延续发扬植物原有文化真实植物意境,并努力与地铁出人口景观保持一致性。这同时也体现城市文化与众不同的历史内涵,可以衬托出地铁出人口周边景观的历史性与高雅性。如同济站的大幅木棉。朝安站的宫粉紫荆等。

3.2草花植物的应用。草花植物具有生长迅速、花色、花型丰富、色彩鲜艳、株型低矮、品种繁多的特点,而且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布置与造型容易,是营造喜庆气氛,迅速美化城市,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植物材料。地铁出入口摆设的木花箱内种植草花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其特点优势,运用与造型灌木的色彩搭配,赋予层次感,吸引行人眼球,感染行人,从而在地铁出入口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同济站、季华园地铁站出入口木花箱摆设。

4地铁出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

在前文对环境行为学的介绍中,阐述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得知空间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在地铁出入口空间的设计中,会通过人性化的尺度设计和多样的空间界定来形成积极的空间,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增加地铁出入口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

4.1人性化的尺度

设计中的尺度指的是人体大小与外部空间大小之间一种相对关系,通过对该原理的运用,设计师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尺度感的空间—高大雄伟让人敬畏、精小细致使人亲切。对于硬质铺装过大的出入口广场,可以通过设置绿化,景观树池等不同层次的尺度参照物,从而将大尺度的空间划分为满足人们不同心理感受的多样化空间。

4.2空间序列营造

空间序列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的形体运动按连续性,顺序性的秩序展开,具有依次递变,前后相随的时空运动特点;二是指人的心理随物理时空的变化做出瞬时性和历史性的反应。如在西安北大街站B口的设计中:由于场地条件限制,B入口相对隐秘。为了将人流自然地导向入口,通过在片墙上设置门洞来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一做法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相对于其他与道路直接联系的出入口,这种做法更具有中国园林式“起承转合”的空间效果。

4.3空间的可识别性

识别环境是人的本能,易于识别则是人对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对于地铁出入口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设计,则要从人的心理需求和形象间的约定关系的角度出发,要求消除杂乱无章的、缺乏秩序而难以把握的环境意象,强调出入口的可识别性。

结语:

关于地铁行为问题的研究,早已不再局限研究地铁这一交通工具,从规划、到细部设计已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的内容逐渐变为从心理行为影响建筑本身,随着人口密度剧增,生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呈多样化复杂的趋势,本文研究的地铁站出人口就要从人的需求角度入手,通过对地铁出入口空间中的使用人群进行分析,了解哪些人在使用地铁出入口空间,他们的实际需求又是什么,最后提出地铁出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研究要点。

参考文献

[1]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夏韬.城市地铁车站出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4]杨子葆.世界经典城铁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