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郝志国

山西陆合煤化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本文论述了矿区存在的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致灾原因,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忧患意识;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健全的基于国家层面的法律管控体系;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建立灾害监测监控预警网络信息系统;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设立防治基金,完善投入机制。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预警信息系统;灾害防治;本文论述了矿区存在的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致灾原因,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忧患意识;

2、加大立法,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3、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

4、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5、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6、设立防治基本完善投入机制。

过去的50多年,矿产资源的开采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矿山的开采和深入,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由于矿山的开采使得当地的地质环境、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灾害(如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农田水土化学污染和土壤盐渍化、沙漠化以及各类矿山地质灾害)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便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矿山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在我国还相当严重,这需要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和评估,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进行治理恢复,这对于促进区域地质环境好转,建设“山川秀美”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灾害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矿山中的泥石流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矿山的开采,山上的植被破坏岩石裸露在外,由于水的搬运顺着沟谷流动,在很容易的暴雨的引导下发展形成降雨性泥石流,这种泥石流主要有石块、沙砾和粘土组成,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例如,蒲县在历史上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1981年8月21日的特大暴雨,致使境内泥石流灾害大规模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目前,各矿区弃碴费石多沿沟谷和山坡堆放,堆积量大,堆积集中。国营矿山大多采用铁丝笼挡墙、浆砌石挡墙灯措施对较危险沟谷废石堆进行了拦护,有的还在沟谷中修建了拦渣坝,但仍然存在着挡墙高度、厚度不够,难于切实拦挡渣石的问题。集体和个体小型矿山大多未对废石堆进行有效的拦护。这些矿山开采所形成的废石堆由于拦护措施差、结构松散,是目前矿山泥石流及其隐患的主要原因。

(二)斜坡崩塌

岩土体被陡峭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快体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矿山多位于山区,而崩塌正发生在山区,一旦崩塌发生矿山首当其冲,它可以毁坏厂房、矿山设施和其他地面设施建筑等,同时造成人员伤亡。如富家凹矿办公楼南侧曾在2011年发生多次较大规模的崩塌。据统计,摧毁煤矿通讯2处、摧毁10伏高压输电线800米,导致煤矿停产,经济损失23万元。

(三)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在蒲县各矿区滑坡发育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矿区道路两侧高陡边坡和矿区叫陡的天然斜坡部位。前者主要由修路开挖边坡引起,后者主要由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降雨等自然因素所决定。已有滑坡发生和存在滑坡隐患的矿山在蒲县主要有凤凰台矿、道子里矿、北峪矿区等。

(四)地表沉陷和塌陷

矿山井下开采,由于岩石的冒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和塌陷。致使大量农田废弃,村庄搬迁。据调查,我国华北、华东平原地区,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3亩,目前每年约塌陷一万亩,预计扫2000年每年要塌陷十八万亩。许多村庄可能完全塌陷完,变成无田可耕,无处迁村的局面,山西省统配煤矿的43对矿井因采煤地面发生塌陷,变形的,面积达三十七万亩。

(五)环境污染

区内矿山环境污染主要为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为矿坑废水、选矿废水和尾矿沙。矿坑废水毒性不大,但其悬浮物含量大,多呈灰白(金属矿山矿坑废水)、黑色(煤和石墨矿山矿坑废水),一般直排至沟道或河水之中,对地表水造成明显污染,对地下水和土壤也造成一定污染。大多数金矿和铅锌矿山企业选矿废水能够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和排放,但少数选矿厂存在着选矿废水排放不达标的问题。部分选矿厂尾矿库库坝不能有效拦挡尾矿沙,在暴雨期间往往发生溃坝和尾沙溢坝灾害,使尾沙泄入河流之中而污染地表水。选矿厂周围的村民大多不能直接饮用当地的地下水,也曾发生过河流中鱼类中毒事故。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的基本思想

矿山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其发生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增大,己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防治工作迫在眉睫。我们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及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走“群专结合”及“群策群防”的道路。把现有的地质灾害点纳入正常的监测防治轨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保护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忧患意识

矿山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内外地质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只有让当地群众掌握相应的灾害防治知识,才能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加强宣传是当前开展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社会各界,特别是灾区的政府领导,应配合主管部门大力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掌握预防灾害的一些有效方法及遇险撤离等常识,避免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加大立法,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体系,法律对大型矿山的开采许可权,以及开采者的技术能力和环境生态恢复能力进行立法,将矿山开采赢利最大,危害最小。将矿山开采的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从源头上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的开发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环境与经济的双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

在实施矿山开采活动前,应当根据矿区各类资源赋存情况,对矿山开采后可能引起的生态破坏类型和程度进行评价,井确定治理方法。以及确定开采者从事开采和生态重建的技术和经济能力等。

4、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建立监测网络系统是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在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沉降等灾害易发区,设立监测网络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对灾害进行较准确的、超前的预报预测,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及长江三峡地质灾害多发区均设立了监测系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5、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对于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应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延缓或阻止灾害发生。对'于山区的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可采取修拦挡坝、导流渠和排水沟,并配合种植涵养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对于滑坡、危岩体等灾害,则可实施灌浆、锚固等工程措施;而对潜在的地面沉降应及时采取人工回灌等防治措施。总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综合治理指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