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现代教育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管理与现代教育发展

张术才

潍坊市经济学校张术才

学校发展是学校生命力的体现,管理创新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校发展与管理创新,首先体现在校长与领导班子的理念更新,体现在办学思想的先进与鲜明上。

理念更新是学校改革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学校教育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重新审视和思考,形成能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发展使命、指导新学校教育构建的观念体系。

新的人才观,要将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在“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特征,倡导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新的学校观,服从和服务于师生的成长需要,使学校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美好情感生发、自身价值体现的精神家园。

新的学习观,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陶冶,强调学习的个体意义和合作对话,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的活动观,注重在动态的师生活动中共同发展,满足师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关注教育活动的情境生动性,在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中体现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生命本原。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通过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办学绩效,是通过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加强校本管理,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了从单向度知识传递到多向度文化融合的历史性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彰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凸现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的一笔巨大资产和资源,因为未来的学校发展,是学校每个成员、每个方面的协调、统一的自主发展,是学校文化、教育品位、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必须是学校教育哲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的综合特色,这对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管理是整合,管理是协调,管理是服务,管理更是挑战。多年来,我校在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努力提升教与学的境界,扎实开展好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的创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校本管理体系,致力于建构师生群体发展平台。

学校管理是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的系统工程,学校管理是以目标激励为机制的自主发展过程,学校管理是以有效沟通、协调与控制为中介的终极关怀,学校管理是以促进师生生命个体健康发展为载体的人文大课堂。

我们以“建构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为龙头,开展好校本管理的尝试和实践,建立学科组、年级组动态、分层推进的一整套管理机制,细化目标管理,完善目标导向机制、教科研动力机制、活动辅助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质量考核机制,真正做到以师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使自主发展成为学校管理的着力点和生长点,完善校本管理网络,创新各项管理制度。

我们建立了“自主选择、自律自控、自主实践、自主发展、自我适应”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以自主、自律的良好素质为培养目标,从学生管理、学科教学和活动课程三个方面实施自变量的操作,构建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

当一个学校确立起主体教育观的时候,伴随着主体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矗立起来的必须是学校文化风格、学校个性特色。倡导特色校园,是现代教育尊重并高扬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必须趋势,是学校发展的个性风格、文化品味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必须要求,据此,才能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学校才有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的可能,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才会增强。

创建平安校园,将平安学校的创建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以整治周边环境来净化校风、学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省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管理网络。

创建信息化校园,加快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步伐,完善校园网管理平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各个领域。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我校要实现“自主发展、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这一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的四星级普通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是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了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不足的缺陷。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