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锁骨骨折两种外科治疗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新生儿锁骨骨折两种外科治疗的效果评价

赵蕴滔

赵蕴滔

平江县妇幼保健院湖南岳阳410400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单臂悬吊和“8”字绷带固定治疗新生儿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确诊的新生儿锁骨骨折患儿36名,随机分为单臂悬吊组和“8”字绷带固定组,每组各18人。观察记录损伤情况、固定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6名患儿经治疗骨折均愈合,治愈率100%。两组患儿在外固定时间、抗生素应用天数、并发症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锁骨骨折选择单臂悬吊或“8”字绷带法临床疗效或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其关键在于早期的正确诊断及完全的上肢制动,临床医师应对此足够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锁骨骨折;外固定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最常见的产伤性骨折,多因臀位、助产不当或术者手术操作技术不够熟练等引起[1]。其症状轻,容易被医务工作者忽视而漏诊,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减轻症状[2]。新生儿锁骨骨折如果处理得当不会影响后期外观及功能。此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发现骨折现象的存在并做出相应处置。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确诊的新生儿锁骨骨折患儿36名,随机分为单臂悬吊组和“8”字绷带固定组,现将两组方法治疗的临床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产科出生的婴儿共将42897名,其中因胎位不正、助产不当或手术操作不熟练导致锁骨骨折的新生儿共其36人,其中男婴20名,女婴16名;其中肩难产4例,臀先露2例,持续枕后位7例,枕前位23例。36名患儿中7例为急产。将其随机分为单臂悬吊组和“8”字绷带固定组,每组各18人。单臂悬吊组患儿母亲年龄范围22-34周岁,平均年龄27.5±3.6岁;其中初产妇15人,经产妇3人;孕周37+4-40+3,平均孕周为38+5;“8”字绷带固定组患儿母亲年龄范围23-33周岁,平均年龄27.1±2.9岁;其中初产妇14人,经产妇4人;孕周37+1-40+2,平均孕周为38+4。两组患儿在孕周、母亲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患儿一般情况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统计表

分组n母亲平均年龄年龄(岁)平均孕周初产妇经产妇

单臂悬吊组1827.5±3.638+5153

“8”字绷带固定组1827.1±2.938+4144

1.2新生儿锁骨骨折的诊断

主要根据医生的查体及患儿的表现做出判断。在对新生儿进行查体时要对双侧锁骨进行触诊,如在检查过程中感觉到双侧锁骨形态不对称、骨摩擦感,在活动患儿上肢时患儿哭闹不安,此时可初步判断为新生儿锁骨骨折。对于疑似病例最终应行X线检查确诊。

1.3方法

单臂悬吊组:确定患儿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后,复位骨折部位,对患儿骨折侧腋窝进行酒精消毒,使用脱脂棉垫或无菌纱布折叠成合适大小,放置于患儿腋窝处;患儿患侧上肢内收、屈肘90°放置于胸前,使用纱布绷带固定,检查绷带压力,防止包扎过紧。

“8”字绷带固定组:确定患儿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后,使用酒精消毒患儿双侧腋窝部位,使用脱脂棉垫或无菌纱布折叠为合适大小后,放置于患儿腋窝处。复位成功后,沿锁骨走向于骨折处皮肤表面覆盖无菌纱布,绷带“8”字形经双侧腋下缠绕6-8圈后,经腋下水平于胸前背后水平缠绕2-3圈,在骨折部位前绷带转折加压包扎,在骨折后方环形缠绕后返折向前,重复3-4次。打结后胶布固定。患儿应始终包扎肩部打开的姿势,患侧上肢悬吊于胸前。固定7-10d复查X线[3],愈合良好即可拆除外固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涉及的计量资料以表示,涉及的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6名患儿经治疗骨折均愈合,治愈率100%。拆除外固定2周后再次复查X线,所有患儿骨折端均无愈合障碍,未见明显移位或畸形。活动患儿上肢时无异常哭闹不安。吊臂悬吊组患儿拆除外固定的时间为7-9天,平均为8.7天;应用抗生素时间平均为3.5天;18名患儿中1名出现发热,应用调整用药后好转。“8”字绷带固定组拆除外固定时间为8-10天,平均为8.9天;抗生素应用天数平均为3.3天;18名患儿中1名出现发热,经治疗后好转。两组患儿在外固定时间、抗生素应用天数、并发症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方面基本相同。详见表2。

表2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组别n平均外固定时间d平均应用抗生素时间d发热n

单臂悬吊组188.73.51

“8”字绷带固定组188.93.31

P->0.05>0.05>0.05

3讨论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分娩过程中的一种产伤,其发生率与助产技术、母体因素、胎儿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4]。一般认为与生产方式、胎位以及胎儿体重等关系最为密切。锁骨骨折的治疗是新生儿产伤中预后最好的,无需特殊治疗,3周以内不要牵动伤侧的上肢。青枝骨折一般无需固定或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一周后形成骨痂,两周后可愈合[5]。但是由于患儿出现锁骨骨折时体征不明显,可能仅仅出现哭闹不安,极容易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长大后肢体功能障碍或畸形。本文的36名患儿均治愈,虽使用不同固定方式但恢复情况相似,由此可见新生儿锁骨骨折时可选择单臂悬吊或“8”字绷带法,临床疗效或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其关键在于早期的正确诊断及完全的上肢制动,临床医师应对此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卢桂香,张润芳,新生儿锁骨骨折27例产科因素浅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7):785-786.

[2]赵小魁,钱芳,吴萍,黄文英,线小英,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58.

[3]陈红希,新生儿锁骨骨折源远例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5):347.

[4]樊文英,新生儿锁骨骨折16例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67.

[5]邓惠玲,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的临床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2010,4(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