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的发展和优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成分输血的发展和优势

李静

李静

(山西省大同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山西大同037000)

【摘要】成分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正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血液分离设备和血细胞分离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制备的血液成分浓度和纯度,提高了输血疗效。随着种类的增多不断发展并被临床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技术要求及成本经济等因素,自动化仪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在我国广泛普及,血站的医务工作者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备,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制品供临床使用,以达到安全、高效、节约血源的目的。

【关键词】成分输血;优势;发展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063-02

现代医学中,输血治疗仍然是人类救治最重要、最广泛的手段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血液成分制备的方法越来越多,制备的越多,而且制备的血液成分的浓度更浓、纯度更纯,因而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因而成分输血大大提高了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

1.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bloodcomponenttherapy)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血液成分制品(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临床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针对性地输入患者所缺少或减少的血液成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输血方法。

2.成分输血的发展

2.1输血医学已经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人类就把血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视血液为一种生命力量。15世纪后期有人用放血和饮血治疗癫痫、疯病和怪癖症等病症。1616年,英国医学家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之后输血经历了“动物血输注动物-动物血输注给人-人血输注给人”的发展历史。

2.2ABO血型的发现使输血治疗有了质的飞跃,走向了科学化,为现代输血奠定了科学基础。Landsteiner在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首先发现了人类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终于明白了以前的“输血”之所以导致死亡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血型不相容导致的急性溶血反应。因为ABO血型系统的发现,Landsteiner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2.3我国成分输血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7年杨成民、肖星甫等研制出整套塑料封闭式输、采血和分血系统,是我国成分输血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成分输血主要在部分大城市的医疗机构使用,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地,特别是天津血液病研究所。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0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血站的逐步建立,血液成分的广泛制备和应用成为可能,成分输血在我国迅速发展,到1998年在全国大、中城市成分输血比例达到40%~80%,但在区域发展差异很大。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血站的规划和建立日益完善,各地成分输血快速发展。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成分输血比例超过90%。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成分输血占总输血比例超过98%,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临床输血正向着更加有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3.血液成分的种类

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等。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临床需要输血的患者大约80%以上需要补充红细胞。随着血液分离设备的发展和制备技术的进步,新的血液成分品种将会越来越多。目前常用的血液成分种类是:

4.成分输血的优势

采取成分输血是因为成分血的浓度和纯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少;可以一血多用,节约资源。大部分患者,并不是因为全血而需要输血,只是缺乏需要其中的某种成分。例如,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只需输注血小板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其他成分。如输注全血,不仅会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还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反复输注全血,还容易出现输血反应和加大了输血风险。

4.1疗效高

成分血具有制剂容量小,高浓度、高纯度,治疗效果好的特点。例如:1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的总体积约为200ml,如果一个患者要输注1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而全血输注大约是4000ml。不仅会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还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成分输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血,因此具有疗效高的特点。新的血液分离设备和血细胞分离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制备的血液成分浓度和纯度,提高了输血疗效。

4.2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一血多用,节约血液资源。每份全血经分离后可制备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类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血浆又可分离、浓缩、纯化制备成各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供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因此,提倡成分输血是一人献血,多人受益,充分利用了血液资源,也减轻了无偿献血的社会压力。

4.3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

例如一般手工洗涤红细胞可以去除红细胞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8%以上的血浆蛋白,红细胞回收率≥70%。而使用机器洗涤后的红细胞中,白细胞减少到5×108/L以下,几乎不含任何血浆蛋白,这样就可以预防血浆蛋白所引起的过敏反应。适用于输血过敏反应史、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输血,也适合于对血浆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产生抗体的患者,减少白细胞引起的NHFTR反应。

各种血细胞及血浆蛋白抗原系统繁多复杂,全球六十多亿人群中除了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同型者。而临床输血并没有可能对所以抗原系统进行配型处理,因此除同卵双生子外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输血可认为是不同型输血,所以有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的风险。而单一成分血输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因此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大大提高了输血安全。

4.4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机采成分血的应用,减少了供血者的人数,也因此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风险。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因而各种成分传播病毒的风险不一样。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其次是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例如对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可以减少感染病毒的危险性和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了其输血的安全性。

4.5延长血液保存期

全血在普通条件下最多只能保存35~42天,而且有些成分会降低或丧失活性。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最适合保存条件。分离制成的各种血液成分制剂,按各种适宜的条件可保存较长时间。例如血小板在特制的塑料血袋中,22℃±2℃震荡条件下可保存5~7天,新鲜冰冻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1年,普通冰冻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5年。冷沉淀在-20℃条件下冰冻保存,有效期为自采血之日起1年。

5.成分输血在未来的发展

5.1成分输血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就在于它较全血输注有很多优越性。因此成分输血在现代输血占主导地位。成分输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全国卫生行政部门也曾把成分输血比例作为医院评级的指标。

5.2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输血也由一种治疗手段而发展为一门学科——输血医学(transfusionmedicine)。输血医学作为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已经形成,并不断快速发展,甚至有专家称之为输血学(transfusiology)。输血治疗的目标是有效、安全。由于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临床输血正向着更加有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高质量血液成分的制备、新型血液分离制备技术和设备的研制、白细胞率器的广泛应用及病毒灭活技术的完善等都是为了保证临床输血更加安全、有效。

5.3“无血”手术技术正在逐步发展和应用,在手术中改进止血技术,开展血液回收利用手段,进行术前自身输血等措施,更加起到血液保护作用,减少对异体血液的依赖,为临床输血治疗和合理、科学利用血液资源开辟了新途径。更随着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骨髓移植与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细胞生长因子应用等都是输血医学在未来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探索与发现.第11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郭兆诚.临床成分输血进展.昆明医学院报,2007.2B: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