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质量目标的基本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教育实习质量目标的基本要‘求

郁有

关键词:教育实习质量目标。

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习,是实习生在学习执行教育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日常业已形成的各个相对孤立的素质、技能等用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以达到实践、验证、反馈、调校、融合、核实等形成特定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转折点,是实习生教师综合素质养成、驾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明确目标,搞好教育实习对师范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明确地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占有者、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及决策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明显地,老师已不能自持拥有一碗水,就可以满足学生的一杯水,而应是长流水——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老师已不能停留在红烛上,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不竭源——像东方喷薄而出的旭日为生灵永放光芒。

新就时期教育的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新时期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和现实师范生的基本状况,本研究认为,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应实现如下质量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奉献进取,准备在教师职业中体现炽热辉煌的人生价值。

学生选择了师范院校,就是选择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教师职业,平时所学、此时实习锻炼,其中心或落脚点就在于培养和造就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一)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为这一理想而奋斗,就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充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心理准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维护教育事业的神圣舞台,积淀和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格形象。(二)培养严谨的教师职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师劳动的任务是育人,只有坚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才能完成本职工作。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本质要求。(三)培养正确的教师职业态度,积极主动地去育人。教育实习中,实习生要感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要体会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通过自身的敬业、吃苦、奉献去满足和表现自己的职业良心。(四)

认真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表现良好的职业作风。无规矩不成方圆、身正才能为范,教师劳动更是如此。实习生遵规守纪,不仅对学生直接有身教的效果,而且是自身素质和品格的修养和外现。会收到自然的、长效的、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外,教师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此暂不赘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在凸显,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气候正在形成,教师职业的辛劳、奉献、纯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促使教师职业的光辉更加炫目耀眼。

二、人文和谐,创造合力争取最佳绩效。

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打破了过去长期计划体制的宁静,我们要肯定竞争的正当性,更要辩证地认识竞争。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竞争不是尔虞我诈,竞争是要激发事物内部的生机和活力,竞争也使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独木成林,欲在竞争中取胜,事物间更需和谐可持续发展。人文和谐是人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之道。师范院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同学之间相互有竞争,而面对的又是新环境、新任务,能否顺利、圆满、全面地攻克这座堡垒,更需要合作,必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定要做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只有合作才能增强竞争力;只有竞争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我们要锻炼和培养人文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实习生与指导教师间要团结协作,实习生与实习生间要团结协作,实习小组与实习学校间要团结协作,甚至实习生与实习班级学生也要团结协作,人文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任何一个成功的班组,成功的学校,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人本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习升华,用科学的理念指引教育教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马卡连柯曾说过:“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教育实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将所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实习实践相结合。面对具体的教育、教学事件,必须进行深入、深刻的分析,既要搞清是什么,又要弄懂为什么,还要预测将会怎么样。要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多视角、多原理地进行分析,然后才能付诸行动。并在实践中随时反思、总结修正。以至于创新。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分析了解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及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开拓性地开展教育教学。要根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究和学习新理论,始终不渝地落实育人为本、关怀每一个学生、人人能成才、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实践和创新等新理念。用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武装自己,指导行动。

四、锻炼打造,培育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

田秋华在《教师职业技能与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谈到:“教育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本领。……它甚至可以决定教师的职业素质优劣,对于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根据1992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现实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师范院校实习生应锻炼打造如下七项基本技能,基本要求为:

(一)语言表达能力

1、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国标二级乙等以上

2、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校园交际

3、能用普通话对方言词汇、语法进行辩正

4、有较强的朗读、讲演和讲话能力

5、口语表达清晰、准确、生动、简明

6、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配合得当,富有表情

(二)文字和图形表达能力

1、正确掌握3755个第一级汉字的字型、结构、笔画和笔顺,达到会写会用

2、熟练掌握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楷书的书写方法,笔画清楚,正确规范,熟练有力,匀称美观

3、掌握书写款式,卷面干净,留有天地,布局恰当,行款整齐

4、板书、板画书写规范迅速、条理清晰、布局合力、形式多样、简单明了、形象生动

5、书写常用文体,符合文体要求,语言得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无误

6、能较为准确地脱离尺规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常用图形,能形象地做常见物的简笔画

(三)组织教学基本技能

1、课前能正确地分析和处理教材,准确地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系统地制定教学策略,科学地编制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导入、提高、实验、示例、变化、强化、结束等技能驾驭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3、作业设计能体现课程标准、学生学情和学生科学发展要求的统一

4、课后反馈与辅导,能分析总结、分层突破共性和个性问题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优选教学媒体,制作实物、校本、模型、图标、挂图等

2、具有摄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与电影、计算机或多媒体的一般使用操作能力

3、具有运用实物、标本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的能力

4、具有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教学软件的编制能力

(五)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

1、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效的选择、组织、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具有声乐、器乐、舞蹈等方面一定的知识与技巧

3、具有田径、球类、队列队形、体操等常见体育活动的技术要领

4、具有一定的美学、美育知识,能指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

(六)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能力

1、掌握支持、鼓励、发挥特长、表扬、批评、惩戒等集体教育的基本方法

2、具有处理班级偶发事件的一般技巧

3、具有通过观察、谈话、调查访问、分析书面材料等了解学生的能力

4、掌握心理咨询、操行评定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5、掌握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培养优良班风,组织指导班、团(或少先队)活动,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关系等组建班集体的技能

6、掌握与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技能

7、掌握与其他班级竞争合作的技能

(七)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1、具有切合实际的课题选择能力

2、掌握调查、观察、实验、比较等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

3、具有论文撰写能力

五、探究创新,形成优雅的教育教学艺术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施行启发式教育,孟子也主张“教亦多术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还提示了教学艺术的功能在于对学生学习的激励、鼓舞、唤醒。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都证明只有有了艺术性的教学,才可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师范院校实习生应在心理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节奏艺术、启发艺术、幽默艺术、导入艺术、提问艺术、讲授艺术、应变艺术、结课艺术、板书艺术及说课艺术,人际交往沟通艺术,说教惩戒艺术等方面潜心探究,实践创新、并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形象性、创造性、科学性、情感性、示范性、生成性、审美性等特点,才能臻于成熟,迈入合格教师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应玲素、王海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1

【2】李星,重组师范生实践环节,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

http://hi.baidu.com/yuwen2008/blong/item/91742aaf2e7882cb7cd92a8b.html

<本文属山西省教育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