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陈彦诺伍蓉王丽君牟倩秋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

攻击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贬低他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幼儿产生心里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老师对这些幼儿也很头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阻碍了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因此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3-6/7岁幼儿及家长,选择了教育水平不同,地区不同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并全部得到回收,其有效问卷140份,最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问题汇总和分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玩耍,具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少一定的社会交往经验,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幼儿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幼儿家长反应孩子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争抢玩具,或破坏玩具和物品,另外游戏场地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年龄状况的分析。根据问卷显示,中班幼儿(42.33%)的攻击性行为平均水平高于小班(20.67%)和大班(37%)的幼儿。一方面是因为中班幼儿的道德感已有初步发展,已具有是非对错的观念,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思维能力的有限,不善于解决矛盾问题,自控能力又不如大班幼儿。因此,中班幼儿因道德感引发的“正义感”反而引起了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在言语攻击方面,小班幼儿(22.6%)的攻击性行为最低,中班(39.8%)和大班幼儿(37.6%)的言语攻击性行为水平接近,呈上升趋势,这当然和幼儿到中班以后其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规律有关;而在身体攻击方面,小班幼儿(39.6%)的攻击行为平均水平最高,到中班(31.9%)和大班(28.5%)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认为,这是因为中大班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学会言语或关系攻击。另外,在人际关系攻击方面大班幼儿(40.1%)的攻击性行平均水平高于小班(22.1%)和中班(37.8%)幼儿,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幼儿同伴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越来越重视同伴的友情,所以通过挑拨同伴不和他人游戏的关系攻击作为攻击手段。

3、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问卷调查指出同性攻击行为多于异性攻击行为,且男生攻击性行为多于女生。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一般暴力行为是男性偏多,同样攻击性行为也是男孩比女孩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此外,男幼儿(54.8%)的身体攻击水平稍高于女幼儿(45.2%),这个与男幼儿在体型和体力上占优势有关。在关系攻击方面,女幼儿(52.6%)的攻击性行为水平稍高于男幼儿(47.4%)。男幼儿兴趣喜欢集中于物体,女幼儿兴趣倾向于人,所以,在关系攻击上女幼儿高于男幼儿。

4、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攻击性行为主要的表现方式为:“动手打或踢他人”、“抢夺他人物品或空间”、“推搡抓撕咬人”等以身体攻击为主,占到攻击行为所有类型的49.49%,一旦孩子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或者对其他幼儿的玩具感兴趣,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伤害对方。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占47%左右。其一是父母教育幼儿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一些父母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来管束孩子,幼儿则会不自觉的模仿家长的行为。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攻击行为采取不管不问或冷漠排斥的态度,挫伤了孩子的感情需要,亦使幼儿的行为合法化;其二是家庭冲突和暴力是影响幼儿攻击性的重要因素。家长通过大打出手解决矛盾冲突,间接灌输给幼儿错误观念,强化幼儿问题行为;其三是家长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交友等活动缺少管理和监控,对内容暴力过度、语言不文明的影视等传播媒介不予选择和干预。

2、幼儿园及教师因素。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与幼儿的同伴关系、教师教学的特点及行为方式、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与游戏过程中的评价、教师对待攻击行为的态度、是否处理妥当密切相关。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活动空间狭窄等会激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教师的“冷言语”可能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间接助长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因素。班杜拉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成为幼儿的榜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榜样示范包括成人、同伴行为及影视、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会教给幼儿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使暴力“合法化”。

三、消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思考

1、家庭教育策略。其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幼儿爱的关怀,建立民主的、合作的、放任而非专注的交互方式;其二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其三以榜样示范的方法去指导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

2、幼儿园教育策略。其一正确看待幼儿的攻击行为、对幼儿进行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帮助幼儿缓和与其他幼儿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二疏导释放幼儿多余的精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其三引导幼儿反思、增强情感体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重在利用活动转移攻击性的情绪,教导幼儿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攻击性情感。

3、社会教育策略。一方面加强幼儿影视作品、玩具读物的监管,幼儿的刊物书籍中避免出现暴力血腥画面、言语污秽的辞藻,同时尽量杜绝市场中出现和买卖像仿真管制刀具、手枪或其它暴力游戏中出现的危险玩具。

参考文献

[1]危红英.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12).

[2]陈琴.关注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J].中国德育,2010(6):87—91

[3]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山东教育科研,2009(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