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下古村落原真性保护路径探索——以贵州丹寨县古村落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旅游开发下古村落原真性保护路径探索——以贵州丹寨县古村落为例

张曼

贵州商学院贵州贵阳550014

摘要:古村落是人类聚居的基本形式,是传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愈加渴求摆脱嘈杂的都市生活,返璞归真探寻人类的足迹,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古村落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古村落旅游迅速成长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开发(尤其是先期开发)就意味着对古村落最初状态的改变,势必使古村落的原真性遭到破坏。但如果只是一味保护,古村落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原真性”角度出发,探讨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旅游开发;古村落;原真性;保护

引言: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愈加渴求摆脱嘈杂的都市生活,返璞归真,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这促使古村落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市场上的重要阵营。然而,在旅游开发中不少古村落逐渐变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无论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原真性都是最根本的追求。只有使古村落的原真性得以保持和延续,古村落才有不竭的魅力和吸引力。文章以贵州丹寨县古村落为例,为我国古村落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贵州丹寨县古村落原真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交通与传统文化

一方面由于贵州省的交通发展相对落后,阻隔了某些偏远山区当地人与外界的联系,沉重的贫穷困扰着乡村发展。比如说作为全国第二大侗寨的地们。守着古村落过着贫穷的日子,是相当一部分村寨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刚性的保护建设规划,以及完善的保护措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在开发改造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削弱了这个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文化魅力,即使一些保护性工作做得较好的地方原生态的民族,在现代化元素的冲击下也不断呈现出消失或变异的趋势。

(二)单体建筑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古村落中单体建筑的原真性也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古村落中原有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达二百多处,除了因无人居住而年久失修至破漏、坍塌外,还有一部分则因用于从事餐饮、住宿等商业活动而遭到破坏。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很多采用夯土筑墙,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部分出现风化、脱落乃至倒塌。此外,屋顶的木质架构也会因历史、虫害等原因出现破损。然而,正如我国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所言:“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风霜雨雪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也不是完全缺乏相应的保护技术,而是各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观念。”随着古村落旅游规模的扩大,不少村民为了使这些建筑符合为游客服务的要求,对房屋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葺。

二、贵州丹寨县原真性保护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保护机制

首先,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中,政府必须处于主导地位。为了加快丹寨县的旅游发展,同时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丹寨县曾由万达集团整体承包经营。在此期间,当地政府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等事宜交由开发商。对一些企业而言,获取经济效益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这必然造成重开发而轻保护的局面。企业忽视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不仅在村落中设置必要的旅游设施,而且新建了四座规模较大的四合院,改变了古村落的历史面貌和整体布局。这种模式下的开发最多只能获利短期效益,难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拥有对古村落的所有权和监管权,严格审核企业的规划书,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以防止开发商的不当措施造成对古村落环境、布局的毁坏。

(二)实施村民参与机制

古村落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其中,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是古村落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传达者和讲述者。同样,他们也有权利和责任维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国一些处于开发状态的古村落,其原真性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原因之一就是村民的置之不理。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但没有给村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使他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古村落虽然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村民被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因此他们对一些商业行为所造成的古村落原真性的破坏也漠不关心。除了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一些收益外,他们未从旅游开发部门获得任何好处。村民们虽然对开发者及游客未表现出不满或憎恶,但他们对维持古村落的原真性却没有任何兴趣,村落中那些翻建及新建的建筑便是例证。长此以往,古村落恐怕不复存在。

(三)活化传统文化

古村落原真性不仅体现在村落选址、建筑、道路、水系等物质实体上,还包括其中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非物质遗产主要指习俗、信仰、传说、故事、歌谣、技艺、戏剧等,除此之外,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使村落文化厚重鲜明。原住民是古村落民俗风貌和生活习惯的主要继承者,他们对村落所寄托的情感、拥有的记忆,与村落的建筑空间、文化氛围或风貌特征一起构成了最本质的原真。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非物质遗产、精神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村民们陆续搬离后,古村落中原有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氛围都发生了变化。另外,造纸是石桥人的当家饭碗,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归根到底要靠本村群体,坐落在村中心的石桥小学将古法造纸纳入了学生们的课程,由造纸传承人授课,课外时间,孩子们分班、分批到造纸园学习古纸技艺。

(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丹寨县在实施古村落保护规划中,充分调动村民的发展热情,在抓古村落保护建设的同时,把古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石桥景区游客量超过20万人次,石桥村村民通过造纸、开农家乐,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近期,石桥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等11个项目先后在石桥村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丹寨县力争将石桥景区打造成为全州、全省的典型乡村旅游景区,项目完成后,将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及旅游沿线村寨的发展[1]。

(五)持协调发展,持续保护

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六)坚持整合资金,多方建设

除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外,积极整合“六项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资金及农业、扶贫、教育、医疗、民族等部门资金,依据保护发展规划,制定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2]。

结论

简而言之,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遗留,是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体现。古村落旅游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社会效益的滞后性和经济效益的及时性,往往造成古村落的过度开发而使其原真性遭受破坏。为此,文章主要对贵州丹寨县古村落原真性保护路径进行了研究,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3]。

参考文献:

[1]闫红霞:《遗产旅游“原真性”体验的路径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2]邵秀英,李静.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评价及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17,21(6):61-66.

[3]程乾,付俊.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6,30(2):329-333.